在线微课|蓝分五色——清青花花鸟纹象腿式瓷瓶赏析(壹)
我国制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中质朴清雅,绘画生动的青花瓷历来受到世人的瞩目。青花瓷是中国传统的一种釉下彩瓷器,工匠们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在今天的微课中,我们将以院藏文物清青花花鸟纹象腿式瓷瓶为切入点,带领大家了解青花瓷的起源和发展,解读各个时期青花瓷的特点,让大家近距离的感受青花之美。
清青花花鸟纹象腿式瓷瓶
无锡博物院藏清青花花鸟纹象腿式瓷瓶,造型挺拔,画工精细,青花色泽青翠鲜艳,深浅浓淡有致,富有层次立体感。象腿瓶,即一统瓶,瓶形为广口外撇,短颈,肩部宽与口相若,身如直筒状,平底,造型如粗壮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因“筒”与“统”谐音,有“大清天下一统”的寓意。
清 青花花鸟纹象腿式瓷瓶 无锡博物院藏
青花瓷的发展历史
唐青花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1975年在扬州唐城遗址中,首先发现了一种蓝色散叶纹和菱形纹饰的陶瓷枕片,此后又相继在扬州唐城遗址中找到了若干件唐青花的瓷器标本。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
唐 青花碗瓷片 扬州博物馆藏
1998年,德国“海底探索”公司在唐代中晚期沉船“黑石号”中找到了三件青花瓷,这也是迄今为止首次发现的中国最早、最完整的青花瓷器。
唐 青花花卉纹盘 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藏
青花瓷器步入了人们的视线,不过此时的青花瓷器胎质较松散,瓷化度并不高,为米灰色,烧结工艺程度也不够好,有很明显的铁锈斑,主要满足了当时的民俗需要和贸易外销,但即使如此,唐代青花瓷器的诞生还是为青花瓷的发展开启了序章。
宋青花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人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
宋代青花瓷片,因为胎质中含铁量较高,胎体表面易发灰,再加上釉色残留物较多,钴土矿锰含量高,所含钴料也较少,使得青花瓷的发色逐渐偏淡。
参考文献:
孙珊《试析青花瓷发展的特点》
冯先铭《青花瓷器的起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