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琳琅史迹•佩玉②

时间: 2024年08月18日 浏览次数: 2126

6401.jpg

180Px.png

佩玉有德——玉代表了哪些美德呢?

玉,经过人为的精心雕琢与诠释,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进而演变成为衡量人物道德品质的标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被赋予了“德”的象征意义,成为道德品质的代名词。

6.png

玉镂雕谷纹“长乐”璧 故宫博物院藏

孔子——“十一德”:

《礼记•聘义》:“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绌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荀子——“七德”:

“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

管仲——“九德”:

《管子•水地》载:“夫玉之所贵者,九德出焉。夫玉温润以泽,仁也;邻以理者,知也;坚而不蹙,义也;廉而不刿,行也;鲜而不垢,洁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皆见,精也;茂华光泽并通而不相陵,客也;叩之,其声清扬彻远,纯而不淆,辞也。是以人主贵之,藏以为宝,剖以为符瑞,九德出焉。”

许慎——“五德”:

《说文解字》:“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zhì),洁之方也。”

7.png

南宋镂雕龙纹竹节缘白玉饰片 无锡博物院藏

这些对“玉德”、“玉之美”的描述中,将玉的品质人格化。“温、润、泽”用以比喻君子仁厚的品格;“廉而不刿”或“锐廉而不技”,即玉虽然有棱角却不伤人,象征君子的道义和高洁品行;“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描述君子高尚的言辞;“折而不挠”,形容君子勇敢而坚韧的品格。他们所提出的玉德共通的内容正是将君子的道德与行为比附于玉。因此,君子佩玉也就成为一时风尚。君子比德于玉,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玉器的这种文化内涵充满了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它既是古代社会对玉神化观念的继承,又是世俗对高尚人格的要求。

8.png

清镂雕双凤纹白玉佩饰 无锡博物院藏

”玉不琢不成器”、”温润如玉”、”洁身如玉”等成语在中国文化中广为流传,深受民众熟知。中国人习惯于将玉赋予人格化的特质,以其象征高尚的道德品质、君子的气节与卓越的德行。同时,玉器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曾是先民与神灵沟通的媒介,被视为人们的保护神;它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更是品德、情操、才华与信义的体现,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德的崇尚与追求。玉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七千余年悠久历史的独特结晶,始终贯穿于华夏历史长河之中,构成了一种深具特殊内涵的文化景观。时至今日,玉石依旧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熠熠生辉,持续展现其不朽的价值。


参考文献:

《中国早期“玉德”文化及其影响》陈晶晶 何明跃

《君子无故 玉不去身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的佩玉文化及玉组佩赏析》 谢辰 张勇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2025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790769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