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茶事中国——茶文化学习之茶味自然(贰)

时间: 2021年05月05日 浏览次数: 1441

撮泡法的盛行,也带动了饮茶茶具的发展,紫砂壶也在此时广泛流行。紫砂茶器在于宋代就已出现,北宋诗人梅尧臣曾用“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的诗句表达出他对紫砂茶器的赞美。到了明代中期,由于紫砂器自身的特点、文人雅士的推崇、饮茶之风的兴盛和散茶的流行等多种原因,盛产于无锡宜兴的紫砂茶器逐渐大放光彩。


640.webp (7).jpg

明 陈用卿制紫砂提梁壶

紫砂器具有双气孔结构,透气性好,能够吸收茶汁。即使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往空壶里注水也能散发茶香。明代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称宜兴紫砂壶“能发真茶之色、香、味”。明末文人文震亨在其《长物志》中也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此外,紫砂茶器的冷热急变性好,这也是一般陶瓷器所不能比拟的。


640.webp (8).jpg

明 时大彬如意纹盖三足壶 出土于无锡甘露乡明代墓中

同时,紫砂不施釉彩,通体散发着一种温润柔和的天然本色,表现出“外类紫玉,内如碧云”的状态。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反复擦拭,紫砂壶可以日趋呈现出一种妙不可言的宝光。因此,紫砂茶器也受到了明代以后文人雅士的争相收藏。许多文人都在宜兴定制紫砂茶壶,包括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文学家赵宦光等等。他们的文化品位和艺术审美也影响着紫砂壶器型的发展。

640.webp (9).jpg


清 邵景南制、陈曼生刻紫砂井栏壶

明人饮茶,不仅讲究茶器的精巧,还讲求环境风雅。朱权在《茶谱》讲过:“或会于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静煽,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文人雅士以茶会友,以茶问道。一杯清茶,也成为了他们与天地交心的媒介。

文征明在《惠山茶会图》中就记录了自己与友人一次茶事雅集。他们相约在清明时节游览无锡惠山,在“天下第二泉”的二泉亭下饮茶。画中苍松停云,群石环绕,两位高士坐于井亭之中,一人展卷,一人观卷,亭外有两个童子正在侍奉茶炉。远处又有两位高士倚石对谈。山涧虫鸣、松间风声,合着煮茶水沸之声呼之欲出。

640.webp (10).jpg

明 文征明《惠山茶会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同时,明人饮茶也颇接地气,民间茶肆、茶坊遍及街头巷尾。《儒林外史》中曾提过:“庙门口摆的是茶桌子。这一条街,单是卖茶就有三十多处,十分热闹”。张岱的《陶庵梦忆》也有提到明末的茶馆,“泉实玉带,茶实兰雪、汤以旋煮,器皿时涤,无秽器、其火候,有天合之者。”可见哪怕是寻常路边茶肆,喝茶也追求茶、水、器的清雅洁净。对明人来说,喝茶已经是一件雅俗共赏之事,既有清逸之高标,亦有接地气的欢喜。

时至今日,明代人的饮茶方式,依然影响着我们。茶也成为了每个中国人触手可及的风雅,我们在茶气氤氲间观照自己的内心,品味人生。

©2025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805922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