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国粹华艺——书画装裱学习(壹)

时间: 2021年09月06日 浏览次数: 4971

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装裱工艺历来被视为一幅书画作品不可或缺的一环。古人曾将书画的装裱比喻成美人的妆容和修饰,经过装裱之后,书画作品用笔的气势、墨色的神韵、层次与意境以及章法布局的巧妙构思都会显现出来,成为一件珠联璧合的艺术品。在本次微课中,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书画装裱的基础知识。

装裱是装饰书画类、碑帖等的一门特殊技艺。古代装裱专称为“裱背”,亦称“装潢”、“装池”。据明代方以智《通雅•器用》记载,“潢”犹池也,外加缘则内为池;装成卷册谓之“装潢”。

中国书画往往是作于宣纸或丝绢上,然而纸绢质地较薄,经过书写和绘制后便出现收缩,作品的神韵无法完美体现出来,既不便于欣赏,又不便于收藏。而经过装裱的书画,不仅便于悬挂、观摩,而且利于长期保存和收藏。特别是一些古旧书画名迹,由于年代久远或保存不善,往往会出现画面断裂、残缺以及墨色剥落的现象。通过揭裱和修复,可以妙手回春,使古画展现出原有的风貌。因此,历代书画家和收藏家都十分注重装裱,明代收藏家周嘉胄在其装潢学著作《装潢志》中就提出了“装潢者,书画之司命也”的观点,足以说明古人对书画装裱的重视。

640 (1).webp (5).jpg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十八学士图》中,宋代文人赏画场景

我国传统的字画装裱款式丰富多样,大致可分为轴、卷、片、册四大类。在每一大类中又可以按照其装饰手法,以及裱件用途的不同,细分为多种的款式。

640 (1).webp (6).jpg

故宫新展“林下风雅”中的立轴和手卷


/ 一、轴 /

轴类可分为立轴、屏条、对联等。立轴是最常见的一种书画装裱款式,又称“条幅”、“挂轴”,可以自上而下挂着供人观赏,为长条形单幅张挂。除画心外,立轴一般有天杆、地杆、天头、地头、两耳、隔水、惊燕、轴头、包首、签条、背纸、搭杆等构成。

640 (1).webp (7).jpg

立轴的装裱形式

其中,“惊燕”常见于宋装式裱画。相传,宋徽宗喜欢于林间赏画,又不想鸟儿弄脏画布,故想出在立轴上部绢绫上贴两条飘带,风吹绫带发出声响便会惊扰鸟儿。古代的厅堂斋轩,房梁上常有燕子筑巢其中,惊燕带也可以防止鸟雀污染画轴。后世惊燕改“活贴”为“实贴”,两端皆固定于立轴之上。但日本的装裱尚存宋制,惊燕不实贴。

640 (1).webp (9).jpg

日式装裱

相对于立轴,屏条的幅面就要大得多了。屏条是贴壁悬挂的成组的条幅,通常四幅以上成双组成,有四条屏、六条屏、八条屏、十二条屏等。题材多按春、夏、秋、冬景;梅、兰、竹、菊图;书法的正、草、隶、篆等分幅连贯成一套,或按十二个月分幅连贯成一套。

640 (1).webp (10).jpg

清费丹旭《仕女图四屏条》

还有一种形式称为通景屏。是以数幅笔意和构图相连的屏条组成一个整体画面的连屏。将同一内容画面或多幅直式画面分裱成同一格式的多幅屏条,这种形式盛行于清代。

屏条中间画面对接处不镶绫边,仅在画心背纸上隐一条细绫绢条,增加画边的牢度,起保护画心的作用,使其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亦有天、地、杆、轴等。

©2025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781872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