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琳琅史迹•佩玉①

时间: 2024年08月17日 浏览次数: 1576

6401.jpg

180Px.png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对玉怀有深厚的情感与崇敬。”玉文化”在华夏文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温润的文化情调,更是诗意深远的文化传承。因此,古人常用“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等赞美之词来高度赞誉玉的美好与价值。在本期的文博课堂中,我们将以馆藏的唐青玉人鹿图佩玉为起点,共同探讨并深入理解“君子比德于玉”这一文化精髓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唐 青玉人鹿图配饰

无锡博物院所藏之唐青玉人鹿图佩饰,乃国家一级文物,其形态呈椭圆形,高7.7厘米,宽4.3厘米,厚1.1厘米。此佩饰选用新疆青白玉为原材料,色泽温润,光泽如蜡,器身布满独特的牛毛纹,色泽酷似甘栗,显得古朴典雅。

3.png

唐青玉人鹿图配饰(正面) 无锡博物院藏

在纹饰设计方面,此佩饰展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其正反面均精心雕刻有图案,正面人物描绘一人右手轻抚鹿背,左手指引鹿首,旁边侍立一名童子,整体流露出飘逸脱俗的隐士风采。背面则巧妙呈现人、鹿、童子的背影,与正面纹饰相互呼应,形成强烈的立体感。这种通过浅浮雕技法所营造出的圆雕效果,实属罕见,令人叹为观止。

4.png

唐青玉人鹿图配饰(反面) 无锡博物院藏

唐代玉器在形制与纹饰设计方面,展现出了高度的自由度和创新性,其图案富含浪漫主义色彩,深刻体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繁盛多样与时代特色的独特魅力。这一历史时期,贵族阶层普遍将玉器作为身份的象征,佩戴玉器成为他们展现高贵气质与独特风度的重要方式。

佩玉将将——古代君子为何要随身佩玉呢?

“玉佩”一词最早见于《诗经•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佩玉是玉文化伊始的萌芽和灵感之源,新石器时代玉器中就有很成熟的佩玉方式,已具审美特征。礼器用玉就是在此基础上主观规范、兼收并蓄多种文化基因的结果,古时的玉佩不仅是装饰品,还是亲戚间的重要礼品,暗示着佩者勿失尊严、从礼而行的公用。因此佩玉也由一种简单的装饰物提升到了文化品德、精神象征的高度。

《礼记•玉藻》曰:“古之君子必佩玉。…… 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古人把佩玉作为规范自己行为的一种标志,君子带玉不仅是为了好看,玉石光滑温润,能让人修养身心。君子要时刻提醒自己,道德品质和性格要像玉石一样,外表谦逊,内心坚强,对人宽厚,对自己严格,光芒内敛。一举一动都要以玉为榜样,始终保持高尚的美德。古人的衣服上有两套一样的玉佩,腰两侧各挂一套,每套玉佩都用丝线连着。上面是一颗弧形的玉叫珩,珩的两边各挂着一颗半圆形的玉叫璜,中间挂着两片玉,叫琚和瑀,两璜之间挂着一颗玉叫冲牙。走路时,冲牙和两璜相撞,发出好听的声音。如果带玉的人行为举止太夸张,那么冲牙和两璜相撞的声音就会变得混乱。所以,精致的玉器不仅外表漂亮,还能展示佩戴者的品格。君子每天带着玉,以此提醒自己,一言一行都要像玉那样有美好品质,修养心性。

5.png

三联璜玉组佩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参考文献:

《中国早期“玉德”文化及其影响》陈晶晶 何明跃

《君子无故 玉不去身 —浅析春秋战国时期的佩玉文化及玉组佩赏析》 谢辰 张勇

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2025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788713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