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度前身是鸿雁——怪才边寿民
天气转凉,秋已过半,又到了动物贮粮,大雁南飞的时候。鸿雁入画,由来已久,历代的诗人、画家留下了许多表现鸿雁飞、鸣、食、宿的作品。尤其在清代,产生了一位以芦雁自命、以画雁名世的杰出画家——“扬州八怪”之一边寿民。
边寿民的简介
边寿民(1684年—1752年),初名维祺,字颐公,又字渐僧、墨仙,号苇间居士,晚年更自号苇间老民、绰翁、绰绰老人。他的艺术生涯波澜壮阔,尤其是在花鸟画领域,以画芦雁闻名于世,被誉为“边芦雁”。边寿民的一生,充满了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与深刻探索。他虽曾考中秀才,但仕途之路并未能如他心中所愿,于是他将全部的热情与精力,都倾注在了绘画之上。
清 边寿民 芦雁图轴 无锡博物院藏
纵172.5,横90.5
芦雁图轴中“苇间居士”字样
边寿民与芦雁图
边寿民生于山阳(今江苏淮安),生处江南水乡的他,自小就在芦苇之间玩耍,常常与雁为伴,因此芦雁也就成为了他最爱描绘表现的对象。为了画好芦雁,他特意在芦苇丛间建成小屋以便自己每日“与雁为伍”,对此,郑燮还为他创作了一首的七言律诗《淮阴边寿民苇间书屋》。他在“苇间书屋”每天观察芦雁的形体动作和生活习性及造型规律,在长期观察自然生活的芦雁之后,将多次写生与自己的默记相结合进行创作,即以“自然为师”的理念进行的创作。边寿民充分运用了中国画的水与墨相融法则,巧妙地运用墨色与体积,用笔与结构结合的画法,来塑造芦雁的形象,其表现结构精确,落笔有序自如,墨色变化自然而精美,画面清秀雅致,是放在当代都令人赞叹的精品。
清 边寿民 芦雁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扬州八怪”的画家们不仅在绘画方面有着超越于时代的水平,在书法和诗词领域也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边寿民自然也不例外,在康雍乾时期的江苏,尤其是苏北地区,颇有文名。他的诗词,曾被他的同乡刘信嘉赞叹道:“髫龄惊座畏熙公,骨秀神清迥不同”,“吐论纵横第一流,澜翻笔底短曹刘”,与周振采(白民)、陆立(竹民)并称为“淮上三民”,;和当时名流方苞、沈德潜、郑燮、金农等时有文聚往还,被誉为“吐弃凡近,力宗豫章”的“曲江十子”之一。他现存文学作品多为题画之作,包括诗、词、文、赋等多种文体,其中诗词数量最多。其书法成就也很高,但仅见于其诸多作品中的题识,《淮安府志·人物传》称其师法钟太傅(钟繇),用笔洒脱,飘逸自然,诗画配合非常和谐,由此可见边寿民的绘画作品亦是诗、书、画的综合体。
清 边寿民 芦雁图扇页 故宫博物院藏
边寿民是一位离群所居、孤傲自赏的文人画家,他的人品、艺品,哪怕是在“扬州八怪”中,也算是独具风采。秦祖永称其作品:“翎毛花卉,均有别趣。泼墨芦雁尤极著名。所见不下十余幅,笔意苍浑,飞、鸣、游泳之趣,一一融会毫端,极朴古奇逸之致。芦滩沙口,生动古劲,有大家风度……泼墨芦雁创前古所未有”,并把边寿民的作品列为神品,可见边寿民的绘画艺术在当时就具有相当影响力,但他依旧选择一生清贫。有人劝他“一游都门,可博进取”,但边寿民却只是一笑置之,他寄情于芦雁,来表达饱受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经历风霜的自己。他将自己的灵魂化为了笔下的芦雁,春去秋来,似乎从未真正离我们远去。
参考文献:
1.清代画家边寿民及其《芦雁图》 作者:王飞玉 出处:《文博》 2008年第5期74-75,共2页
2.怪才边寿民 作者:吴越滨、付佳佳 出处:《美术大观》 2015年第4期36-38,共3页
3.扬州八怪之边寿民的题画诗词 作者:王荣华 出处:《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7年第4期69-74,共6页
4.落墨草草 神气迥出——边寿民《芦雁》通景屏赏析 作者:吴郑杞 出处:《中原文物》 2010年第3期106-108,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