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聚焦|鼎立江河畔 艺术展览开启文化传承新篇章

时间: 2023年03月24日 浏览次数: 692

蟠虺纹鼎 河南博物院藏.jpg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如何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更高质量的精神文明生活,在活化中传承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年来,锡城不断引入高端的文博展览、活动,“倪云林”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无锡分会场等一系列艺术活动,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体验高规格的文化生活。

鼎立江河畔,青铜耀千年。无锡又迎来重磅大展,3月5日,由无锡市人民政府主办,无锡市文广旅游局承办,河南博物院、无锡博物院、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无锡市鸿山遗址博物馆协办的“江河辉映——中原与江南青铜时代考古文物展”在无锡博物院开幕。

称其“重磅”,一点也不为过。因为不管是展览的内涵,还是展品的重量,都堪称重量级。展览云集了110件(套)中原地区和江淮流域出土的重要文物,堪称一场“青铜盛宴”。当长江与黄河文明共处一室,体现了考古人“让文物活起来”的新举措新进展,辉映出一幅中华文明交融共生的壮丽画卷。

展览开启文化交流新篇章

提起青铜器,你会想到什么?是盛装美酒的尊贵器物,是金戈铁马的古代兵器,还是权力象征的传国重器……夏、商、周三代属于中国考古学上继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之后的“青铜时代”。“这一时期也是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关键时期,三代礼制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大量雍容典雅、精美绝伦的青铜礼器,开创了辉煌灿烂的中国青铜时代。”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炜表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持续发展演进,也为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奏响了序曲。继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之后,夏商文明研究工程又被纳入国家文物局工作要点,尤其是夏商青铜时代的考古研究、价值阐释和成果转化广受关注和期待。因此,该展的举办颇具意义,以考古成果实证黄河和长江流域文明的交流融合,以出土文物阐释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进程。

本次展览的大部分展品来自河南博物院,映照出灿烂的中原文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的四大中心性遗址,三个在黄河流域,一个在长江下游,印证了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举足轻重的主干地位。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发源地,蔚为大观的河南文物,是华夏民族优秀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殷商末期,“泰伯奔吴”带来中原文化,开创了江南文化融合创造的源流。无锡人文底蕴深厚,拥有7000多年人类生活史、3000多年文字记载史、2200多年建城史,良渚文化在这里孕育,吴越文化在这里发源,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城市带来了厚重感。从黄河到长江,从中原到江南,本次活动也开启了两地文化交流互鉴的新篇章。

该展策展人、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宝山介绍,该展命名为“江河辉映”,“江”借指江淮吴越楚地区;“河”借指黄河中原地带。展品汇集了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商周时期各类文物,突出呈现文物本身所具有的南北方文化因素。展厅里,一件件青铜器令观众们深深着迷。自媒体人小金忙着给每件文物拍特写,直呼“大开眼界,太好看了,尤其是细节,眼睛不够用”。周先生热衷传统文化,看到展览预告,他专程带孩子来看“真东西”。“这上面的铭文和纹饰特别精致,充满了古人的智慧,中国人真的太了不起了!”周先生说,这是最为直观的传统文化教育,他还会带孩子再来参观。在无锡博物院展览部主任顾真真看来,一场优秀的展览,不但能掀起参观热潮,还能让大家从中坚定文化自信,更能促进地域间的文化交流。

地域文明探源的重要实践

无锡是长江下游吴文化的发祥地,处在吴越文化的核心地带,吴越文化融入中原文明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展厅里,不乏来自中原的蟠虺纹鼎、王子午鼎,以及来自无锡的吴王僚剑、玉飞凤等国宝级文物。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它从一般的炊器发展为传国重器、旌功记绩的礼器,成为文明的见证和载体。该展对这些重点展品进行了解读,利用器物铭文和相关文献资料,讲述文物背后吴、越、楚和中原诸侯国之间,政治文化融合的故事,凸显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格局。“就拿无锡鸿山遗址出土的编钟、编磬来看,不难发现,这些战国早期的文物,很多特征和中原地区保持高度一致。”刘宝山表示,这说明当时长江和黄河流域的交流已然十分密切,为长江、黄河文明的统一,为大中国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长江和黄河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文明,一件件考古出土文物,讲述着长江与黄河文明的融合故事,展示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进程。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兼省文物局局长拾峰表示,本次展览将中原地区和江淮流域考古出土的夏商周时期珍贵文物呈现给公众,不但包含数千年来黄河与长江文明融合发展的历史脉络、取得的灿烂成就,更包含一百多年来一代代考古人筚路蓝缕、接续努力的傲人成果。他指出,今年是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深化之年,希望无锡考古落实好“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创造文物保护利用和地域文明探源研究的新成绩。

“江河辉映——中原与江南青铜时代考古文物展”的举办,也是无锡开展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一次重要实践。“无锡的地域文明探源,对于将长江流域纳入整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十分重要。”刘宝山告诉记者,接下来,无锡还将深入开展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发挥考古华东基地平台功能,围绕太湖西部史前文化、无锡早期文明发展历史、吴文化探源等课题开展考古勘探和研究,努力破解历史之谜,力争形成体现无锡特色的重大学术成果,让更多考古遗产活起来、火起来,为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和中华文明探源贡献无锡考古力量。

文物“活化”赋能美好生活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以数字技术为承载展现全景文化,推动历史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将迎来大好时机。“江河辉映——中原与江南青铜时代考古文物展”开幕式上,还举行了无锡博物院藏“春秋吴王僚剑”数字藏品全球首发仪式。此剑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虽饱经岁月打磨,剑身依旧泛出幽幽光泽,展现出吴地精湛的铸剑工艺。这把剑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无锡博物院十大宝藏之一。著名青铜器专家吴镇烽先生认为,此剑为仅见的一把吴王僚即位后的自铭剑,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吴国青铜器以及吴越历史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览通过全息投影再现文物细节,让参观者用裸眼就能看到立体的文物,领略吴王僚剑、玉飞凤、蟠虺纹鼎、蟠螭云纹编钟的魅力。参展形式也有所创新,策展方定制“文物印章手卡”,设置“寻宝”环节,游客可以领取代表性文物、文字的特制手举牌,进入展区寻找对应的文物实物,熟识汉字、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数字藏品进入我国便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尤其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无锡博物院也紧跟数字潮流,把珍藏的“春秋吴王僚剑”制作成文物数字藏品。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截至目前,无锡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达465处,面广量大。其中,无锡大运河“一段三点”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阖闾城和鸿山两大遗址,都曾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都建成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博物馆,且正在建设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文化遗产不仅有考古类文化遗产,还包括建筑、景观、聚落、文化线路等多种文化遗产类型,都需要实现活化利用。”专家表示,想要保护好一处文化遗产,应以文化遗产的价值特性和保护需求为核心,开展各项各类活动,举办这样的展览正是实现传统文化活化利用、与人们生活连接的有效途径。

原文刊载于《无锡日报》(2023年3月24日 太湖周刊05版)

©2024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779639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