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意寄物形祈祥瑞”之植物纹(壹)
从古至今,中国人对花草树木就有特殊的喜爱,人们赋予植物美好而丰富的文化意象,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和深刻内涵的文化符号。在今天的微课中,我们将选取莲花纹和牡丹纹这两个常见植物纹饰,解读它们的发展历程和衍生的寓意,带领大家认识文物中的“植物花语”。
“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莲花
莲花,一直盛开在中国人的文明记忆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曾发现过距今七千多年的莲花花粉化石,河南仰韶遗址中也出土过五千多年前的碳化莲子。在历史文明的长河里,摇红吐翠的莲花,不仅是文人墨客笔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也是善男信女心目中圣洁超然、明心见性的灵魂皈依。
我国将莲花作为装饰纹饰大约始于西周时期,主要运用在青铜器上。在陕西省扶风县任家村窖藏中出土的西周晚期梁其壶上,我们就能看到莲花的身影。它的壶盖被铸造成莲花瓣的形状,莲瓣中央有一只小牛卧于壶盖之上,正好成为壶钮,造型精巧灵动。
西周 梁其壶(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秦汉时期,莲花因其生于水中的习性被人们认为具有“辟火”之效。此外,秦朝崇尚“水德”(古代阴阳家称帝王受命的五德之一),《秦始皇本纪》中就有“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的记载。莲花作为水生植物,也备受时人推崇。莲花纹多被运用于宫室、墓葬之中,出现在瓦当、画像砖等建筑材料之上。莲花纹的花瓣数量较之以前减少,主要以象征“四方八位”观念的四瓣、八瓣居多。
秦 莲花纹瓦当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的佛教已遍及大江南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的兴盛也带动了佛教艺术的繁荣发展。佛教对莲花推崇备至,认为它是智慧的化身,象征着吉祥、圣洁。佛教的宇宙观也和莲花有密切的关系,《华严经》中就认为一切世界都包藏于香水海中的大莲花之上,故称华藏世界。这一时期,佛寺、石窟之中大量采用莲花纹,寺院瓦当、墙壁、藻井、拜垫、造像上,各种莲花图案随处可见。
莲花也盛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瓷器上,莲花尊因其主要以上覆下仰的莲花为饰而得名。这件出土于河北的青釉莲花尊形体高大,纹饰繁缛精美。尊上装饰有莲瓣、团花、飞天等等纹样,堪称北朝时期北方青瓷的杰出代表。
南北朝 青釉莲花尊(故宫博物院藏)
唐宋以后,莲花的形态出现了更多的变化。尤其到了宋代,佛教的世俗化、理学的建立、花鸟画的成熟使得莲花纹逐渐退去佛教色彩,与宋代的审美情趣相结合,莲花从正面开放的形态转变为写实风格。
北宋 定窑白釉莲花纹盘(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北宋 龙泉窑青瓷莲瓣纹盖瓶(浙江省博物馆藏)
元代至清代,莲花纹衍生出多种形式,如缠枝莲、一把莲等。莲池里的游鱼、水禽也“飞”入莲花纹之中,富有生活气息的荷塘风光成为了主题纹饰。这种池塘小景被称为“满池娇”。
元 景德镇窑青花满池娇纹花口盘(故宫博物院藏)
明 青花缠枝莲纹盖罐(故宫博物院藏)
清 “成化年制”款青花莲花纹瓷鸡心杯(无锡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