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山煮新茶:从九龙山到紫禁城
时间: 2023年02月14日 浏览次数:
2079
在众多的明代文人茶会中,以惠山竹炉为中心展开的文人茶会雅集绵延百余年,留下了大量诗文、书画及文献,将江南文人茶会发挥至极。
竹炉为明初惠山寺住持性海法师与无锡文人、画家王绂合作创制而成,后邀众人围炉煮茗,王绂特此绘图赋诗,引得海内时贤前唱后和。
明 王绂枯木竹石图 无锡博物院藏
竹茶炉不仅仅是煮茶之器,更是文人寄寓情感的载体,文人赋予其丰富的精神内涵,使之成为了文化象征,不断引发后人的想象和追寻,其中不乏邵宝、祝允明、唐伯虎、顾贞观等吴地风雅之士。
明 邵宝行书自书诗卷 无锡博物院藏
明祝允明草书唐宋词卷 无锡博物院藏
清高宗乾隆帝极嗜品茗,自乾隆十六年首次南巡始,先后六次巡幸江南必至无锡惠山听松庵,于竹炉山房烹茶赏画。因爱竹炉之高雅,乾隆多赋诗吟诵,回京后“到处竹炉仿惠山”,兴建多处茶舍,闲暇之余在此品茗休憩、涤虑澄神,而极具江南文人风格的竹炉等素雅茶具则为必备之器。
清 竹茶炉 故宫博物院藏
乾隆于南巡前即已对竹茶炉盛名倾慕不已,第一次巡幸无锡即“啜茗于竹炉山房时,案列古玩,皆不注视,惟于古竹茶炉,再三抚玩”,后又命吴地竹工仿制携带回京。
据清宫档案记载,乾隆至少为自己各处的茶室订制二十座以上的竹茶炉,还将茶舍直接取名为“竹炉山房”“竹炉精舍”。这件竹茶炉为清宫旧藏,炉上圆下方,外为铜骨竹编,炉膛填土,中间有铁篦相隔,紫檀木托,完全迥异于宫廷茶事风貌,展现了乾隆个人前所未有的品茗艺术情趣,体现其内心深处对传统江南雅士闲情逸致、幽闲意境的心驰神往。
展览时间:2022.9.28-2023.2.19
展览地点:无锡博物院西负一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