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微课|成长漫游:无锡非遗像花儿一样美

时间: 2024年02月07日 浏览次数: 285

小桥伴流水,烟雨迷江南。锡剧,便诞生在此。锡剧以唱为主,曲调优雅抒情,生活气息浓厚,别具江南水乡风韵,为江南地方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完美诠释了这个城市特有的气质,柔软又不失个性。

u=3641255994,2008059544&fm=253&fmt=auto&app=138&f=JPEG.jpeg

作为以城市名命名的剧种,锡剧是无锡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以“锡”为名,为“锡”代言,从内而外散发着江南风情。锡剧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它的艺术特色是什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锡剧的世界。

u=1672751066,3026514296&fm=253&fmt=auto&app=138&f=JPEG.jpeg

u=195105284,3938219912&fm=253&fmt=auto&app=138&f=JPG.jpeg

一、历史渊源

1.初始的山歌对唱时期

锡剧起源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最初是无锡、常州一带乡民当地的山歌,以男女对唱的形式,说唱故事以自娱,此时这种以叙事为主的三个被称为“东乡调”。

222.jpg

2. 对子戏时期

对子戏时期是传统锡剧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对唱的山歌逐渐地有了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而参与对唱的人也就根据故事情节的不同有了人物的身份。如现在我们常常演出的锡剧经典折子戏《双推磨》《拔兰花》就是对子戏的延续和发展。对子戏的出现,便和山歌有了形式上和内容上的区别。

在清朝乾隆三十七年(1772 年)左右,阳湖赵翼发现村伶的演出,竟无以名之,故将其称为“里俗戏剧”。“里俗戏剧”的出现说明了散落在广大苏南地区的唱春人及山歌、民间小调的歌手们已经走进了本头戏的时代,也说明了这些艺人已经有了最原始的剧本或唱本了。

屏幕快照 2024-01-23 上午9.43.21.png

3.滩簧时期

这一时期是锡剧这一剧种的发展和成长期,也是滩簧更名和磨难最多的一个时期,由于对子戏的逐渐兴盛,渐渐地有说唱艺人及私塾先生也加入对子戏的行列中来。他们把明清的话本和一些个人创作同时带到了对子戏当中,演出的形式也同步拓展了许多,使得锡剧在这一时期真正意义上完成了从唱春到里俗戏剧到锡剧成为江南一大剧种的转变。

u=245058644,1395180912&fm=253&fmt=auto&app=120&f=JPEG.jpeg

二、传承和发展

作为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其声腔,还是语言,包括服饰表演等,锡剧都具有鲜明的江南地域特色,对于吴文化的研究有着一定的佐证意义。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锡剧,江苏省演艺集团对老一辈艺术家及代表性剧目的有关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存档、出版,增加了对新剧创作、新人培养的投入,通过各种手段加强了宣传。无锡市将锡剧列为重点保护项目,投资建成了锡剧博物馆,并举办了“周周演锡剧”活动,摄制了电视专题片《百年锡剧》,并将锡剧列入中小学乡土教材,将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供博物馆永久保存、使用。

111.jpg

三、经典曲目

曲目一:《珍珠塔》

《珍珠塔》讲述了官宦之子方卿因家中遭难生活困顿,于是前去向姑母求助。孰料姑母势利,见方卿落魄,便对其冷言嘲讽。方卿一气之下愤而离去。好在表姐陈翠娥贤淑善良,追赶上方卿,将传世之宝珍珠塔暗中赠予他。方卿几经波折,终于考中状元,乔装成江湖艺人去见姑母,借唱道情反唇相讥,幸得旁人相劝,促使姑侄和好。其中“赠塔” “跌雪” “十不好” “十好”等唱段,乡土气息浓厚,比喻生动,经过艺人不断丰富,逐渐形成了固定唱段。半个世纪以来,《珍珠塔》久演不衰,成为锡剧看家戏。

u=914238313,2246844835&fm=253&fmt=auto&app=138&f=JPEG.jpeg

u=1078285225,4207166395&fm=253&fmt=auto&app=120&f=JPEG.jpeg

曲目二:《梁祝》

《梁祝》是锡剧中最著名的故事之一,以爱情和忠诚为主题,感动了无数观众。它讲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位少男少女深情相爱,却因众多因素无法在一起,最终以梁山伯殉情和祝英台坠井而结束。其中,梁山伯贞石化身的出场曲《染山伯》,以其婉转悲催的旋律和激昂悲壮的唱腔,表达了梁山伯的青春与痴情。而祝英台的出场曲《祝英台》,则以其活泼欢快的旋律和嘹亮激昂的唱腔,展现了祝英台的泼可爱和自信坚强。

u=1320583123,4287591133&fm=253&fmt=auto&app=138&f=JPEG.jpeg

总结

锡剧从民间来,代代传承,融合了历代传承者和传唱者的热爱与坚守;锡剧还将往民间去,唱词中的一草一木、一言一情,都将使这一文化瑰宝在人民心间深深扎根,给予人间无限的文化滋养。文化在,根就在,在感悟锡剧魅力的同时,让我们牢牢铭记文化之根、民族之魂,用心传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剧影月报《锡剧溯源之我论》张璇

《江苏锡剧“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基于江苏省无锡市、常州市的调查研究 》沈奥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24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794128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