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系列研学旅行之“运河盛事”活动回顾

时间: 2021年07月23日 浏览次数: 2766

古往今来,穿城而过的大运河早已流淌在每个无锡人的血脉之中,沉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大运河申遗成果,传承运河文化,这个夏天,我们“行走”系列研学旅行再度出发。这一次,我们“走”出课堂、“走”出无锡,探访镇江、扬州、淮安这三座大运河上的漕运重镇,走进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Day 1西津渡口,北固山头——镇江

研学旅行的第一站是被称之为“漕运咽喉”的镇江。这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是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十字路口。“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临流一万家”,在漕运为主要运输渠道的年代,大运河为镇江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与兴盛。

640.png

车上认真预习

在金山公园饱览“江心芙蓉”金山寺的秀美风光,了解她背后的历史传说。


千年古渡西津渡曾是大运河漕运水路中的重要节点,是名副其实的“江南运河第一渡”。它与历史上长江北岸的瓜洲渡南北相对,汇聚南来北往各路英豪,吸引文人墨客在此驻足。行走在西津渡的青石小路之间,我们仿佛穿越千年,走入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诗情画意之中。

640 (3).png

在“一眼看千年”,研学指导老师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道路文化层,向同学讲解考古小知识。

清代小码头遗址前,同学们认真观察运河古码头遗存。


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参观他的博物馆。下午,同学们走进镇江博物馆,在讲解员老师的带领下了解镇江城市历史,欣赏丰富的馆藏文物。通过在T恤上手绘运河沿岸城市——镇江、无锡地图的体验活动,加深对运河文化的认识。

640 (6).png

参观前的预习,结合出土瓷片,了解探方、灰坑等考古学小知识。

640 (7).png

聆听讲解

640 (8).png

认真作画

640 (9).png

作品展示

640 (10).png

晚上交流分享,温故而知新。


Day 2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唐代诗人张祜的这首《纵游淮南》,道尽了扬州的秀美和繁华。这座在唐诗宋词里浸润千年的城市,辉煌历史文化始终与大运河相伴相随。“运河盛事”研学旅行的第二站便来到扬州,来到这座京杭大运河的中心城市。

瘦西湖流淌着运河水,是扬州的“第一名片”,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盛夏时节,瘦西湖的荷花开得亭亭玉立,同学们游览了二十四桥、五亭桥、钓鱼台等脍炙人口的著名景点,在这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二十四桥畔、五亭桥边,处处留下了同学们的欢声笑语。

饱览瘦西湖风光后,我们来到此次研学旅行中最重要的一站——堪称中国大运河的“百科全书”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在一号展厅“大运河”中,同学们跟随讲解员老师,以大运河开凿的历史脉络为序,通过一件件历史文物、一段段河道剖面,系统地学习了大运河的开凿管理、科技工程,以及运河对沿线城镇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等知识,全方位了解中国大运河,体会中国古代水工的聪明才智和大运河带来的美好生活。

640 (14).png

参观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640 (15).png

了解古代河工智慧

640 (16).png

南朝石刻对话唐宋汴河

在沉浸式体验的“运河上的舟楫”、“因运而生”展厅中,同学们或是登上沙飞船,感受运河上的乘风破浪;或是穿行于运河街肆,品味水乡的烟火人间。通过身临其境地参观体验,同学们不仅了解了运河船舶的演变、运河沿线城市的发展、古人的生活习惯等知识,还深刻感受到了大运河带来的南北文化融合与古今美好生活。

640 (17).png

从跨湖桥的“中华第一舟”到运河上瑰丽的画舫,“运河上的舟楫”展览。

640 (18).png

梦回《东京梦梁录》,“因运而生”展览。

640 (19).png

同学们参观展览、学习知识,直呼“看不过瘾”。

结束参观之后,同学们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志愿者的带领下,动手体验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体验


Day 3漕舟云集,贡艘星驰——淮安

研学旅行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历史名城淮安。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沟通江淮,淮安自此与运河相伴而生,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明清时期,淮安依托大运河,城市发展达到鼎盛,这里不仅有漕运总督驻跸,还有盐商巨贾云集。南船北马交汇于此,淮安是当之无愧的“九省通衢”、“天下粮仓”。

640 (24).png

乘船游览里运河文化长廊

参观淮安博物馆,了解淮安与运河相伴而生的城市故事

640 (28).png

在淮安府署追忆明清两代的漕运盛况

640 (29).png

除了精彩纷呈的文化大餐,我们还安排了淮扬菜大餐,带领同学们一起体会舌尖上的美味

©2024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788551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