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雕刻在时光里的记忆——木版画雕刻体验活动(壹)
PART 01
什么是版画?
版画是重要的绘画品类之一。它以板为媒介,画家运用笔和刀等其他工具,在不同的材料的版面上进行刻画,通过印刷可以复印制作多份原作,后发展成独立的艺术形式,即现代定义的版画。一般来说,我国对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等画种比较重视,对版画的艺术价值和鉴赏收藏不是太明确。相反的是,版画以其纯艺术、高品位、精技法这样的品质被国际艺术品投资市场和收藏界看好,甚至版画的价位走势对整个市场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尤其是意、法、德、瑞等西欧国家。像毕加索、珂勒惠支等大师的版画作品在拍卖会上能拍到上百万美元。而且版画画面不易变质,水粉、油画保存时间有300年,版画却可以保存500年。“平、凹、凸、漏”四种版画中,“凸”是以木版画为代表的一种版画。
《母亲们》, 珂勒惠支, 木刻版画,1921年
PART 02
木版画历史
众所周知,木版画发源于中国。制版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渊远流长。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它由文字印刷和图像印刷两部分组成,而图像印刷即是最初的木刻版画。新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譬如甲骨、陶器、玉石、青铜器)上面的文字和纹样雕刻,秦汉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和石碑等,都是利器在各种材料上镌刻而成。流传已久的印章艺术更是与制版流程相差无几。
欧洲出现印刷术,较中国约晚700年。虽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西方印刷术直接得自东方,但欧洲最初印刷品的技术特征和构图方式与中国先前的印刷品蔚为相似,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各地最早出现的印刷品多是为了满足宗教推广的需要,欧洲也一样。当时的印刷品多以图像为主,最常见的内容为圣经故事。初期木版画大多出现在德国南部和佛兰德斯的莱因河畔,并多见于修道院中。
在中国,由于接近生活,又价廉物美,至明清年间,民间木刻年画异军突起,河南朱仙镇、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四川锦竹的木刻年画并称为中国五大民间木刻年画。它们不仅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和全国许多地方,而且远渡重洋去到日本、英国和西德。版画的技术传到日本以后,日本人将这这项技术带入装饰美术领域(如年月绘历),创造了珍奇璀璨的浮世绘文化。
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明清
《富岳三十六景》之神奈川冲浪里 ,浮世绘画师葛饰北斋,1831年
江户末期至明治时代之间(19世纪后半叶),日本浮世绘版画借由包装纸、海报大量流传到海外。莫奈、文森特•梵高、马奈、雷诺阿等印象派画家,皆受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1931年鲁迅在上海发起新兴木刻运动,并且创办“木刻讲习会”,邀请日本木刻家为讲授木刻技术,并亲自主持和翻译。他主张以木刻版画同情人民大众和呼唤国民觉醒。此外,他亦提倡将版画传统上画稿、刻版和拓印三者分工的形式,改为由一人完成的“创作版画”,借此提升版画艺术的表现风格。
《鲁迅像》,赵延年,木版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