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丨传承和革新:描绘千年之美——工笔花鸟画①
工笔花鸟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重要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壁画和彩绘陶器。在古代,人们利用彩绘装饰物表达对花鸟的赞美和崇敬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形式逐渐演变为绘画艺术,并形成了工笔花鸟画的基础。工笔花鸟画的发展历史可以说是跌迭起伏,由萌芽、成熟、繁荣、衰落到如今的东山再起,又重新成为文化舞台上一颗耀眼之星。
(一)萌芽
早在原始社会,工艺、雕刻和绘画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分工,花鸟画就已经有了雏形,在史前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中,就出现过朴素、充满神秘色彩对花鸟鱼虫的精彩描绘。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中,花鸟画已初露端倪,花鸟画的纹样多种多样,除了鸟类、鱼类和青蛙等动物,还有豆荚、花瓣和花蕾等植物图案。这些玉器、陶器上的图案,可称得上是我国早期的花鸟画艺术。
工笔画的发展和演变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历史进程,至今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绘画,是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帛画《龙凤人物图》和《人物驭龙图》。两幅作品虽为2000年前楚人的丧葬之物,却表现出充满浪漫色彩的神话人物。
人物龙凤帛画 战国 佚名
《人物龙凤帛画》创作于战国时期,距今2400年左右。“帛画”是指古代绘在丝织物上的图画,画中女子侧身而立,细腰长裙,广袖宽袍,姿态优美大方,双手合掌前伸,似在祈祷。其前上方各有一龙凤升腾起舞。整幅画以线描造型,线条挺拔有力,简劲流畅。黑白关系的处理、人物位置的安排,都别具匠心。
人物御龙帛画 战国 佚名
《人物驭龙图》较前一幅作品在技法上更为成熟和完整,表现了墓主人飘逸的造型,加之龙舟等环境,物象动态有溢于画外之势。此外,作品除线条勾勒之外,还略施墨彩渲染,被称为中国早期肖像画的杰出代表,人们将其与《人物龙凤帛画》一起并称为先秦绘画艺术中的双璧。
自秦代蒙恬造笔以来,使毛笔的制作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为秦、汉时代绘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证,并且由于颜料品种和研制方法进一步完善,是汉代绘画的色彩更为绚丽。
(二)逐渐成熟
五代是花鸟画发展的重要时期,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出现了“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两大重要的风格体系。该体系延续至今,影响深远。“黄家富贵”指后蜀画家黄筌所作的院体花鸟,多写珍禽瑞鸟、奇花怪石,富丽堂皇。具体以细挺的墨线勾出轮廓,然后填彩,即所谓“勾填法”,其画风延续将近百年;“徐熙野逸”指江南处士徐熙所作花鸟,多写江湖汀花野竹、水鸟渊鱼,画风粗笔浓墨,略施杂彩而笔迹不隐,即所谓“落墨花”。他们所创造的勾填法、勾勒法、没骨法,将花鸟的表现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工笔花鸟画的技法走向了成熟,并为后来开创的许多工笔花鸟画派奠定了基础。
黄筌《写生珍禽图》
徐熙《雪竹图》
参考文献
《浅谈工笔画花鸟画的历史演进与发展创新》 郭英博
《当代花鸟画的特征》 张洁瑞
《工笔花鸟画中传统文化的传承》 侯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