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携一缕浅夏的芬芳,来锡博度五一
五月是个温和的时节,既已褪去冬日的严寒,又还未迎来盛夏的炎热,是个适合走出家门、享受假期的好时光。在这个五一假期里,无锡博物院开展了五项精彩活动,通过多样的授课形式和有趣的手工体验,带领大家共赴了一场难忘的文化之旅。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社教活动中的精彩瞬间吧~
4月29日:泥塑雅韵——非遗惠山泥人体验
惠山泥人创始于明代,繁盛于清代,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惠山泥人取材于惠山山脚下的“善业泥”,经过繁复的18道工序才能成为一尊惠山泥人。打泥、揉泥、捏制、绘彩、开相……一道道关口走过去,做出来的泥人才能传神传情,因此惠山泥人被赞为无锡的“城市名片”。
在这个五一假期,无锡博物院准备了憨态可掬的阿福阿喜,邀请大家为他们穿上彩衣。瞧!孩子们拿起画笔,按照社教老师讲述的传统泥人配色口诀“三分塑,七分彩,红搭绿,一块玉”给泥坯绘彩,为“捺泥模模”赋予全新的灵魂。在色块的碰撞中,呈现独特的东方美学,延续指尖上的百年非遗传承。
4月30日:瓷土生辉——釉上彩瓷盘手绘活动
釉上彩又称“炉彩”,是陶瓷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是指在高温瓷器或瓷胎上施以低温釉或低温彩,然后再次入窑经600摄氏度至900摄氏度温度烧制而成。釉上彩始于宋代磁州窑和定窑系,是从传统的低温色釉瓷基础上发展而来。釉上彩绘瓷包含有负有盛名的粉彩、斗彩、珐琅彩等,均是稀世之珍。
4月30日上午,无锡博物院于一楼大厅开展了“瓷土生辉——釉上彩瓷盘手绘”活动。参与活动的小朋友在家长和社教老师的帮助下,在空白瓷盘上抒发天马行空的想象,绘制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在动手体验中领略陶瓷之美。
5月1日:逐梦飞扬——风筝手绘活动
阳春时节,轻风拂面,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风筝发明于东周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相传身居鲁国的墨翟以木材制成鸟禽状器械,取名为“木鸢”,用于军事侦察。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用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到了唐代,社会安定后,纸鸢的用途开始从军事转向娱乐,风筝也逐渐走向民用,类型也更加丰富。
5月1日,无锡博物院举办了“逐梦飞扬——风筝手绘”活动,活动现场人头攒动,众多观众驻足观赏。活动中,无锡博物院老师为孩子们讲解了风筝的起源及发展,介绍了风筝的绘制要领、选色配色及制作流程。孩子们以春风做笔,春意做画,细心勾勒出想象中的童趣风筝。独一无二的手绘风筝也承载着孩子们的心愿,在五月的阳光里翱翔。本次活动旨在引导孩子们在看看、说说、做做、玩玩中加深孩子们对风筝的认识,感受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
5月2日:匠心独运——丝网印刷体验活动
丝网印刷几乎包围了我们今天的生活,它能够表现出大块极为平整而均匀的高饱和度色块,有着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是当代艺术和商业生产等多种领域中运用极为广泛的一种艺术形式。为更好地丰富市民文化生活,锡博在5月2日举办了“匠心独运——丝网印刷体验”活动。
活动开始,社教老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丝网印刷的发展历史,并结合实例,边讲边示范了丝网印刷的基本方法。看着老师的示范,大家也跃跃欲试,拿起自己手中的网版、颜料、刮板等材料开始了创作,在准备好的帆布包上印制出了各色的文字和图案,一个个包包独特又文艺,将五一的欢欣瞬间定格~此次活动,博物馆发挥社会功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让市民朋友们领会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所迸发的永久魅力与时代风采。
5月3日:环佩琳琅——手工压襟制作体验活动活动
你知道“压襟”是什么吗?是手串吗?其实,压襟是女子挂于胸前的配饰。明清时期女子上衣肥阔,风一吹便鼓鼓囊囊的,而压襟可以令衣物平顺,体现出人的仪态美。行走时,压襟上的坠饰彼此相触,发出轻柔细碎悦耳的声响,令人心生愉悦。
本次活动,在社教老师的指导下,现场观众用流苏、平安扣、串珠、漂亮的珐琅等物件串联,亲手制作、编织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压襟。
来源:开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