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科技传承系列课程之日晷(壹)

时间: 2023年04月10日 浏览次数: 1670

都说从前慢,

古人的一天

似乎总是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惬意自在。

那么,

他们是如何计时的呢?

日影追踪

早在远古时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懂得如何用测日影的方法来计时。在3000多年前,古人就设立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台——周公测影台,以太阳照射下的影子来划分季节。

640.png

周公测影台

大约2600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经用圭表来测量一周年的时刻,确定了冬至和夏至,划分四季以及确定所在地点的正南正北方向。下图中的圭表是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年)制造的。它的底座是石制的,水平方向的是铜圭,上有刻度,长一丈六尺二寸,铜圭周围有定水平的水准。垂直方向的是铜表,高一丈。装在铜表上端的铜叶有一圆孔,直径二分,正午时候,太阳影子经过圆孔射到圭面成椭圆形。铜圭另一端是一立表,是因为冬至时太阳影子比圭还长而设立的,高三尺五寸。

640 (1).png

圭表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发现,由于季节的不同,直立木棒影子的长短不同,这样,要比较不同场所的时刻,是很困难的。而将木棒(指针)倾斜地指向北极,即能使木棒的方向与每天自转一圈的地球的地轴相平行,也能提高计时的准确性。于是,人们对日钟加以改良,制成了圆形或半圆形日钟。

日晷光辉

日晷是由圭表发展而来的,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其中“日”指“太阳”,“晷”表示“影子”,“日晷”就是通过日影的变化来读取时间。

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势,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

640 (2).png

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周围各刻上子丑寅卯等十二时辰,更详细的把每个时辰又分为“时初”、“时正”等。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640 (3).png

640 (4).png

©2025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795707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