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印纹陶韵——几何形态的变身

时间: 2025年03月24日 浏览次数: 596

6401.jpg180Px.png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陶瓷文化如同一条绵延不绝的河流,滋养着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在这条河流中,印纹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了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印纹陶的世界,聆听那来自远古的土与火之歌。

1.PNG

一、印纹陶的起源

印纹陶,顾名思义,是指器表拍印花纹的陶器。印纹陶的起源可追溯至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一时期的陶器制作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人们开始追求在陶器表面进行装饰,以增加其美观性和实用性。相传,南方百越先民们,在竹、绳编织的筐子里抹上一层泥,用于防虫或储存,一场大火过后,竹筐化为灰烬,而泥坯却因火的洗礼,成为了带有编织纹的陶罐,印纹陶便由此诞生。

2(1).jpeg

当然,印纹陶的出现也是一种必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之美有了天生的感知力,一旦脱离了温饱问题的困扰,就会开始有美的思考。原始先民们在制作陶器时,用随手捡到的尖锐硬物在陶坯上随意刻画,留下了痕迹。这些痕迹逐渐演变成为有一定规律的几何纹样,或是带有一定韵律的装饰纹样,这种纹样符合人们对自然美、规律美的认知,让原始先民更愿意去使用这件器物。出于分享的本能,让原始人在交流过程中,将自己刻画的陶器展示给别人,又被别人效仿,再分享给更多人,这个过程重复下去,形成一种新生的艺术形式,并在原始部落间形成规模,一代代演变流传。

3(1).jpeg

二、印纹陶的发展脉络

印纹陶的发展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早期:这是印纹陶的初创期。此时的印纹陶以印纹软陶为主,烧成火候较低,质地松软,纹饰简单粗率,深浅不匀。这些纹饰主要是出于加固坯体的功能需要,如绳纹、篮纹、编织纹等。随着制陶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在陶器表面拍印纹饰,以增加其美观性。这一时期的印纹陶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如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地。

新石器灰陶.png新石器灰陶水浪纹罐

2. 商代中期至西周:这是印纹陶的繁盛期。此时的印纹陶以印纹硬陶为主,烧成火候较高,质地坚硬,纹饰复杂多样,规整而富于变化。印纹硬陶的纹饰主要包括方格纹、圆圈纹、曲折纹等几何形纹饰,这些纹饰不仅增添了陶器的艺术美感,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独特风貌。此外,商代后期,人们开始尝试在印纹硬陶表面施釉,创造出了原始瓷器,标志着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这一时期的印纹陶在南方地区尤为发达,如江西清江筑卫城遗址、浙江绍兴富盛长竹园窑址等地都发现了大量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

商代印纹硬陶豆.png商代印纹硬陶豆

3. 春秋战国至汉代:这是印纹陶的衰退期。随着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开始使用更加先进的制陶工具和技术,如轮制技术的普及,使得陶器制作更加精细和高效。同时,随着瓷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原始瓷器逐渐被真正的瓷器所取代。因此,印纹陶在这一时期逐渐衰退,但其独特的装饰手法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仍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国云雷纹硬陶尊.jpeg战国云雷纹硬陶尊

三、印纹陶的纹饰特点

印纹陶的纹饰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这些纹饰主要是采用拍印的方法形成的,即以印模将所需花纹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后进行烧制。印纹陶的纹饰种类繁多,包括回字纹、席纹、编织纹、绳纹、方格纹、米字纹、窃曲纹、云雷纹、曲折纹、水波纹、布纹、叶脉纹、菱形几何纹等。这些纹饰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

方格纹

方格纹是具有一定形状和大小的点、线及点线组合而成的图案按照一定的方式排列的结果。

汉灰陶方格印纹折肩罐.jpeg汉灰陶方格印纹折肩罐

曲折纹

曲折纹,亦称曲尺纹、波折纹、三角折线纹,以折曲的线条组成。

西周晚期曲折硬纹陶.jpeg西周晚期曲折硬纹陶

编织纹

编织纹,泛指竹、苇、藤、麻等编织物遗留在器物上的印痕以及后来摹拟这些印痕的装饰性纹样。

战国网格席纹硬陶捏塑双耳罐.jpeg战国网格席纹硬陶捏塑双耳罐

四、印纹陶的分布区域

印纹陶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如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江西、安徽等地。这些地区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适宜于陶器的制作和保存。同时,这些地区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积淀。

印纹陶在这些地区的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特点。例如,在浙江地区,印纹陶的纹饰以方格纹、米字纹、回字纹等几何形纹饰为主;在福建地区,则以云雷纹、曲折纹等纹饰较为常见。这些地域性特点反映了当时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上的差异。

结语>

印纹陶,是土与火的艺术赞歌,是先民们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见证了华夏文明的繁荣与发展,也承载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通过对印纹陶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可以为现代的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承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参考文献:

《夏商周青铜文化大背景下的多样性格局概论――兼谈岭南的印纹陶与原始瓷》李岩

《安徽地区商周时期几何印纹硬陶初步研究》李业法

《论几何印纹陶纹饰的艺术特征和起源》龙福廷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权侵删

©2025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812360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