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课堂|“梨园”的由来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白居易的《长恨歌》
“梨园”的称呼从何而来?戏曲又怎会和“梨”扯上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理一理。
“梨园”的由来
旧时称戏剧界为“梨园”、戏曲演员为“梨园弟子”,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但“梨园”在唐朝诞生时,歌舞、说唱、戏曲等还没有这么明确的区分,笼统归之于音乐。所以,最早的梨园子弟包括歌儿舞女及演奏者。
唐朝的统治者十分重视音乐的作用,早在建国之初,就在隋“九部乐”的基础上在宫廷设置了“十部乐”。分别是燕乐、清商、西凉、高丽、扶南、龟兹、疏勒、康国、安国、高昌十部,除清商是南朝以来的雅乐,燕乐是新作外,其余八部几乎全部来自西域或域外各民族的音乐,为唐代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当时创作流行的一些曲目甚至传到了国外。《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
唐玄宗是一位政治上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在他的统治下,唐朝进入了开元、天宝长达40余年的鼎盛时期。他还是个多才多艺的天子,善骑射,通音律,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他的音乐才能。在公元714年大力提倡音乐、戏曲,并选定“梨园”作为活动场所,由此梨园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一个单纯的果木园圃,逐渐成为唐代的一座“梨园子弟”演习歌舞戏曲的地方。不光如此,唐玄宗能作曲、擅奏乐,挑选了三百乐工、数百宫女,在听政之暇,亲自在宫中的梨园和宜春院进行专门训练。据说,当丝竹管弦排练时,即使有一声错误,他都能听出来加以纠正。玄宗还为梨园搞过创作,并经常指令当时的翰林学士或者有名的文人编纂节目,如诗人贺知章、李白等都曾为梨园编写过上演的节目。每逢节庆,宫中举行演出时,玄宗会亲自鼓励上场的演员:“好好作,莫辱没三郎(自称)”。所以,这些艺人被称为“皇帝梨园子弟”,“梨园”这个名字也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你知道吗?
无锡博物院里也有“戏剧”的踪影
现代戏文“双珠记”泥塑
现代蒋子贤塑、陈毓秀彩戏文“野猪林泥塑”
还想了解更多吗?
欢迎来到无锡博物院一睹它们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