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茶事中国——茶文化学习之茶味自然(壹)
时间: 2021年05月04日 浏览次数:
1431
“谷雨乍过茶事好,鼎汤初沸有朋来。”这是明代画家文征明在他晚年画作《品茶图》上的题字。春山新雨,煮水事茶,邀二三老友对坐清谈,人生的百般滋味,都落在了一杯茶汤里。
明 文征明《品茶图》及题字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明人嗜茶,明代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明太祖朱元璋因体恤茶农改革茶制,下诏命令不再制作团饼贡茶,只进散茶,从而开启了不同于前代的全新饮茶方式。
明代早期的泡茶之法,依旧延续了宋代的点茶法。在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所著的《茶谱》中有“碾茶为末,置于磨令细,以罗罗之,候汤将如蟹眼,量客众寡,投数匙入于巨瓯。候茶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云头雨脚。”的记载。这一时期,散茶依旧被碾成茶粉,沸水冲点,再以茶筅搅打成一杯清茶。
茶筅
到了明代中后期,类似于现代饮茶方式的“撮泡法”出现,改变了中国沿袭千年的煎煮饮茶之法。散茶以整叶入盏,随时冲泡,随时饮用,此法“开千古茗饮之宗”。散茶饮用的流行,促成了“炒青”工艺的出现,推动了制茶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炒青是指在制作茶叶的过程中,利用微火、人工揉捻使茶叶在锅中快速蒸发水分的工序。相对于蒸青,炒青更有利于激发茶的香味,保持茶香本色。经过炒青的茶叶,能随着热水冲泡慢慢舒展,散发出迷人的香气,因此这一工序一直沿用到今天。同时,明代全新的饮茶方式,也催生了红茶、青茶、花茶等为我们所熟知的茶叶形式。
明《丁云鹏煮茶图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