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成长漫游 :遇“建”南隅古寺•脊兽②
吻兽的造型演变
随着朝代的更迭,人们的精神需求与审美需求不断变化,传统建筑脊兽的造型艺术也随之变化。
汉代人认为水中神兽有激浪降雨的技能,且木质结构房屋容易生火,所以将鸱尾作为类似鱼造型的装饰部件设计在屋脊上,并赋予它防火镇宅的象征意义,希望鸱尾能使房屋免遭火灾,万事大吉。
汉 鸱尾 南越王宫博物馆藏
但土和木材不易保存,所以至今为止遗留下来的早期传统建筑脊兽较少。我们从少数出土的文物和文献中可以发现,隋唐期间的鸱尾多为尾部向头部卷曲且造型简约的形象。
隋代陶屋 河南博物院藏
到了唐代,鸱尾的形象就更加完整了,出现了清晰的鳍状纹路及鱼鳞造型。唐代后期,鸱尾的造型渐渐衍变成兽头、獠牙、象鼻、鱼身的鱼龙合体外形,鱼尾上翘,模样似龙非龙,面朝里,张着大嘴,好像要把整个殿脊吞下去。我们从这些复杂的鱼龙合体造型的鸱尾身上也不难看出与印度摩羯造型的相似之处,摩羯为印度的河祌,有吞火降灾的神性。我们也可以借此看出当时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对当时人们的思想及建筑风格影响非常大。
唐 鸱尾 大明宫遗址博物馆藏
唐 陕西蒲城唐玄宗泰陵鸱尾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随着宋朝民众对龙文化推崇的开始,人们渐渐将对龙的审美意识转移到建筑之上,鸱尾的造型渐渐向龙的形象靠近,名字也渐渐转变为“鸱吻”。北宋后,鸱吻更注重造型的设计,在工匠们的精心打造下,鸱吻的造型设计更偏于立体化,并且头部雕饰更加细致,与当时龙的造型十分相似,尾部更加卷曲,“鸱吻”转变为“龙吻”。
宋 赵佶《瑞鹤图》中的鸱吻 辽宁省博物馆藏
到了明代,鸱尾彻底变成了龙的造型,生出了前爪和后爪,形体也更加严整、生动,更加富丽堂皇。此外,更加明显的区别还在于明清时期的鸱吻的身上多出了宝剑的造型,有防止鸱吻逃跑的寓意,可见明清时期当权者对于王权至高无上、不可动摇的思想。
明 山西洪洞广胜上寺毗卢殿鸱吻
清 北京故宫太和殿鸱吻
中国古建筑脊兽文化源远流长,脊兽形式的发展演变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反映出王权的尊贵与时世的变迁,传统艺术的蔓延与民族文化的传承。晨钟暮鼓,岁月悠悠,经风吹日晒数百年的神兽,一直牢牢地屹立在殿脊上,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
参考文献:
王颖《传统建筑脊兽造型艺术的创新设计研究》
许慧 刘汉洲《浅析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演变情况》
王洋《脊兽造型在书籍版式设计中的应用》
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