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夏攻略|跟着文徵明风雅纳凉
绿阴如水夏堂凉,
翠蕈含风午梦长。
老去自于闲有得,
困来时与客相忘。
——文徵明《夏日睡起》节选
古人以“苦夏”形容炎炎酷暑,古人消暑纳凉的方式很多,体现在衣食住行中。而在文人的语境里,“消夏”有着特殊的意义。长夏多暇,消遣苦夏也是风雅二三事,或是举办雅集,品鉴书画,或是闭门谢客,安心读书,留下了许多“消夏”有关的诗文书画。
消夏的清风从明代文徵明的《绿阴草堂图》吹来,淡苍浓翠,气韵淋漓。这位性情温和的江南才子,在山林水榭中闲居,在绿阴草堂中烹茶,放任自流地午睡,心静自然夏凉,六月已似清秋。
明 文徵明 绿阴草堂图(局部)无锡博物院藏
文徵明(1470-1559)
初名壁,后以字行,又改字征仲,祖籍衡山,故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出身仕宦,师事吴宽、李应祯、沈周,与吴中名士祝允明、唐寅、徐祯卿交游,称为“吴中四才子”。文徵明是继沈周之后吴门派的领袖,诗文书画样样精通,名重一时,为当时书坛及画坛盟主。在乡时,曾数次应举,未中,五十四岁由诸生被举荐为翰林待诏。居官四年辞归,筑室曰玉磬山房,徘徊啸咏其间,从事书画创作三十余年。
文徵明《绿阴草堂图》为无锡籍收藏家周怀民旧藏,1984年入藏无锡市博物馆(现无锡博物院)。现正在“艺术长存 湖山生色——周怀民捐赠40周年纪念展”中展出。
此图为纸本水墨,纵68.5厘米 横33.2厘米,是典型的文人园林生活、赏景之作,为文氏山水画中常见题材。图中主要突出描绘了草堂及周围环境,草堂临溪而筑,四周数间皆掩于绿阴之下,周遭崇山环抱相拥,苍翠围绕。草堂明堂亮几,洁净无尘,主人高坐堂中,正拿着手卷,仪态优容,旁边仿古的香炉里燃着香,袅袅青烟,有童子侍立在侧,为其斟茶递水,展现着退隐后的诗意栖居。
明文徵明绿阴草堂图 纸本水墨
纵68.5厘米 横33.2厘米
无锡博物院藏 国家三级文物
此图属于文徵明细笔风格,构图严谨细密,境界疏朗清旷,笔墨蕴藉含蓄,具有文雅恬静的格调。远处林木枝叶多用细碎点构成,望去显得茂密葱郁。近处山石多用湿笔,浓淡咸宜,细劲秀润的笔墨创造出幽雅闲静的意境。
画的上方题跋行书七言诗一首:“绿阴如水夏堂凉,翠蕈含风午梦长。老去自于闲有得,困来时与客相忘。晴窗试笔端溪滑,石鼎烹云顾绪香。一鸟不鸣心境寂,此身真不愧羲皇”,后款署:“右夏日睡起作,徵明”,字体隽秀挺劲,属文氏常见书风。
夏日的午后宁静而闲适,浓密的树阴如同流水般清凉,为夏室带来丝丝凉意。翠色竹席上,微风轻拂,使人午睡悠长,梦境绵延。人生阅尽千帆,自得闲适,甚至在夏日午睡,能忘记客人的存在。在草堂里,赏景、丹青、熏香、烹茶,宁静惬意。自觉此刻的静谧,无愧于古人,如伏羲一般超脱尘世。
暑热思清风,烦夏不如赏夏,消夏的清风一直吹到今天。在古人的诗情画意里,我们听得见林间的蝉鸣、石上的清泉,也读得到阅尽千帆后的淡泊,寄情山水的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