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华贞固手抄黄杨集册
纸本。34开。每开尺寸不一。
此册为华贞固手抄其父华幼武诗集,共19开。所抄内容分《黄杨集》,《续黄杨集》两部分,共107首。其中前集50首,有陈方作序;后集57首,有陈谦作序,华幼武父子及陈方、陈谦介绍,详见“元末明初华贞固手抄先代遗文册”条。据陈方,陈谦二序可知,华幼武习诗,得陈方指导教授,而《黄杨集》之名即为陈方所起,但至正十一年(1351)陈谦为《续黄杨集》作序时,陈方已经去世。华幼武虽“爱诗甚笃”,但并不“肆然而为之”。此册抄本所选诗作,绝、律、古诗各体都有,内容丰富,或应景、或抒怀、或次友人韵,诗风冲淡平实。虽人处乱世,但诗中流露的情感却不激不厉,含蓄蕴藉。据诗作内容来看,华幼武生平交游多为文人诗家、书画名流和羽流僧家,其中不乏郑元祐、倪瓒、俞绰、杨文昭、王逢、陈植等耳熟能详之士。郑元祐和倪瓒都是当时苏吴一带文坛和艺坛的领袖人物,华幼武和他们交好,由此可见华氏家族在当地具有相当的地位和人脉。值得一提的是,册中有一首诗是写给王文质的,即倡修唐代华孝子祠者,详见“元郑元祐行楷华孝子祠记册”条。是册正文书法、墨色、用纸、尺寸,均与华贞固手抄先代遗文册一致无二。册首同样有吴奕篆书,作“黄杨集”三字,钤“嗣业父印”朱文章。书法浑厚圆熟,源出石鼓,实能代表明代中叶篆书之最高成就。
从册后题跋内容中,亦可梳理出本册流传情况。此抄本作为华氏家族世袭之宝,因种种原因,曾四进四出于华家。最早一次流出时间不详,至弘治乙卯年(1495)由华贞固七世孙华顺德购回,装潢成帙;后再次流出,至明末,由华氏姻亲秦子双赠归华燕超,不久又归于华允诚(1588-1648,字汝立,号凤超);顺治五年(1648),华凤超因未剃发被告发于江宁,被斩,其后《黄杨集》抄本再次流散族外,直至嘉庆戊寅年(1818)由其后裔华孟超再次购归;咸同年间,因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黄杨集》于战乱中又一次流出族外,至光绪间由著名书画家、收藏家华翼纶最后一次购归华家,三传而至其孙华子唯。推测经华子唯再转归华绎之,再由华绎之之子华仲厚、华叔和、华季平代表华氏家族无偿捐献给无锡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