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课堂|文人的书斋雅事系列之“幽栖闲居”(壹)

时间: 2021年12月26日 浏览次数: 3100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吴自牧《梦梁录》

焚香、点茶、挂画、插花,被宋人合称为生活四艺,是当时及后代文人追求雅致生活的一部分。他们将香、茶、画、花所赋予的嗅觉、味觉、触觉与视觉的感官体验,将日常生活提升到了艺术层面,以致“道”的境界,展现了古代文人风雅的生活美学。

640 (1).webp (3).jpg

南宋《听琴图》 故宫博物院藏

“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

——烧香

宋代是中国古代香文化的鼎盛时期,发达的海洋贸易带来了种类繁多的外来香料。宋人的生活里处处不离香,香料不仅可以作为药材使用,也用于美容养颜,强身健体,改善居家环境,甚至作为食材佐料。各类香方在宫廷、民间更是层出不穷,整个宋朝社会都在各种香气中微妙运转。但不同阶层群体,用香的方法和习俗也有一定的区别。

640 (1).webp.jpg

鎏金香鸭

宋人尤喜以动物为原型制作的香炉,常把麒麟、凫鸭这一类兽形香炉统称为“香兽”或“金兽”。香炉内部是空膛,作燃香之用;在鸭口部位设有开孔,与内膛相通,成为吐烟口,一旦焚起香,小鸭张着的口,烟缕就从口中轻轻溢出。

宋朝上层社会在各种场合都频繁用香,且用量巨大,将其称之为“盛礼”。当时的皇室专门养了一批制香的工匠,并辟有独立的制香工坊供其制作香料,甚至于有的皇帝还会亲自督工。达官贵人家则会在家中专门设置一个“香药局”来掌管香料以及用香事宜。

北宋贵族还喜欢用香药来配酒,认为其有保健效果。陈直《寿亲养老新书》中有文字记载:“苏合香丸,上用十分好醇酒,每夜将五丸浸一宿,次早服一杯,除百病,辟四时寒邪不正之气。”更甚者,还把香料添加在蜡烛里制成“香烛”。南宋叶绍翁的《四朝见闻录》里就记载将龙涎、沉香等名贵香料添加进蜡烛的做法。而一些贵妇人则会把香料加到热水中,用来沐浴,既能润肤美颜,又能体态生香。

640 (1).webp (1).jpg

南宋 李嵩《听阮图》中的焚香听琴场景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平民百姓对香料的使用就比较接地气一些,他们会把香料加入到饮食中。当时广州人有吃“香药槟榔”的习惯,四川人则爱吃以沉香、檀香、麝香和龙脑为原料制作的“香药饼子”。香料还可以祛病消暑,端午节时,人们会把艾草、菖蒲、香叶等香料煮成热水,然后沐浴更衣,驱邪避暑。此外,香料还可以用作娶妻、生子时的聘礼或贺礼。烧香拜佛和宗教祭祀中也会用到香料。

640 (1).webp (2).jpg

北宋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香铺 故宫博物院藏

用香这一习俗同样流行于文人群体。香是宋代文人的一种生活情趣。无论是写诗填词还是抚琴赏花,宴客会友还是独居幽坐都要焚香。关于香的诗文也层出不穷,比如李清照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蔡松年的“胭脂雪瘦熏沉水,翡翠盘高走夜光”等等。

640 (1).webp (4).jpg

南宋 马远《西园雅集图》 现藏于美国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

640 (1).webp (5).jpg


“响松风于蟹眼,浮雪花于兔毫”

——点茶

宋代饮茶之法由唐代的”煎茶法“转变为“点茶法”,具体分为碾茶、罗茶、侯汤、温盏、点茶五个步骤。

首先是碾茶。宋代的茶以饼茶团茶为主,一块茶饼需要经过茶碾、茶磨的仔细研磨,才能制成茶粉用于冲泡。

640 (1).webp (6).jpg

南宋 刘松年《撵茶图》中描绘的碾茶场景,茶磨旁放置着棕编茶帚和小勺用以聚敛茶粉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将磨好的茶粉放入茶罗中细筛,这一步称为罗茶。宋人点茶讲究茶末细腻,达到“入汤轻泛,粥面光凝,尽茶色”的效果。

640 (1).webp (7).jpg

唐 鎏金飞天仙鹤纹银茶罗子 法门寺博物馆藏

所谓“侯汤”,就是准备煮茶之水。北宋书法家蔡襄认为此步极难,“水未熟则茶末浮,水过熟则茶沉”,只有适当地掌握水的火候才能点出最佳的茶。

宋人认为将茶盏预热有助于激发茶香,也可使点茶时茶末上浮,增强点茶的效果,因此在调膏点茶之前,人们会先用热水冲涤茶盏,即“温盏”。

640 (1).webp (8).jpg

《撵茶图》里正在温盏的仆从

做完所有的准备工作,接下来就是最为关键的“点茶”环节。点茶第一步即“调膏”,将茶末放于茶盏中,加入少量水调至成胶状。紧接着就是“点汤”和“击拂”,点汤即用执壶向茶盏中注入沸水,落水点要准,注水的缓急与多少都要根据实况进行相应调整。在点汤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雪沫乳花”。

640 (1).webp (9).jpg

南宋 刘松年《茗园赌市图》中的点茶场景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点茶的盛行,也促使了宋代“全民斗茶”的风气。一碗好茶,不仅要茶汤纯白如乳,还要汤花匀细,紧咬盏沿且久聚不散。如果汤花与茶汤分离、不咬盏,就成了“云脚散”、“水脚散”,斗茶时,谁的汤花不再咬住盏沿,或茶沫自碗面退散,便成为输家。

640 (1).webp (10).jpg

左图为“咬盏”,右图为“云脚涣散”

斗茶还有更进阶版的玩法——分茶。分茶又称茶百戏,就是在汤花上勾画出鸟兽虫鱼等形象,类似于今天的咖啡拉花。南宋时期,由于受到宋徽宗和朝廷大臣、文人的推崇,茶百戏发展到了极致。宋徽宗不仅撰《大观茶论》论述点茶、分茶,还亲自烹茶赐宴群臣。许多文人如陆游、李清照、杨万里等都热衷于分茶,留下了许多诗文。比如陆游就在《临安春雨初霁》中描述了分茶的情景:“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杨万里也对分茶作出了生动的描写:“纷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

640 (1).webp (11).jpg

640 (1).webp (12).jpg

茶百戏


©2025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778432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