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之美——快速崛起的中国油画(贰)
02、成长开拓
20年代初到20年代中期,是中国油画的成长、开拓阶段。前30年中,系统的西画教学体系建设渐趋完备,油画的本土艺术风貌逐渐形成。自30年代中期开始,抗日战争改变了中国艺术的地域布局,也改变了中国艺术的感情色彩。艺术与现实生活、民族命运有了机密联系,油画超越了艺术本身,而成为了艺术家的人格尺度。中国油画变得严峻和沉厚起来,成为了20世纪中国油画的整体精神倾向。随着西学东渐,油画作为西方最主要的绘画技巧,也随之被系统地引入中国绘画之中,较早一批中国艺术家如徐悲鸿、林风眠等人的艺术创作,为中国油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老人像》 徐悲鸿 布面油画 中国美术馆藏
《红衣仕女》林风眠 纸面油画 60年代初创作
03、建立统一
1950年到1978年前后,是中国油画建立统一的艺术思想和艺术风格的阶段。通俗的写实风格,是这一阶段中国油画的主流风格;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是主流油画家一致追求的目标。
国家对油画艺术的扶植和指导,使油画人才大规模成长,油画创作的数量和技术质量有明显的提高。严谨的写实基本训练,培养出大批擅长描绘现实人物形象的画家。此时,作品与革命斗争的联系、对民族精神的追求以及宏大的气势,是50年代以后油画超越此前油画的重要原因。
太湖鹅群 吴冠中 木板油彩 中国美术馆藏
04、多元融合
1978年以后,是中国油画走向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阶段。开放的环境使求新求变成为社会风尚,也让画家们对国外绘画发展有了更多的了解。画家们不再墨守成规,摒弃了原先流行的通俗写实风格,开创新的风格与技法。
这根艺术的接力棒,从吴冠中、靳尚谊等第二代和第三代油画艺术家之手,传递到了当代的年青艺术家手中,从而开辟出了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油画艺术之路。
结语
新世纪的中国油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转型期,这样的转型不仅是为了进一步凸显文化特质,使本土化向深度和高度拓展,更是为了使中国油画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确立文化身份,体现更大的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中国油画发展的历史走向》田源
《从文化自信的角度看中国油画的发展》陈和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