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陶之夭夭——陶艺创意课程(壹)

时间: 2023年01月14日 浏览次数: 1875

这个冬天,脱胎于我国传统民俗的“围炉煮茶”火爆出圈,它所带来的“雅”生活也不断进入大众视野。“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寒冬时节,窗外霜雪,室内一炉炭火、一盏茶香,便道尽对冬日的诗意想象。

640.jpg

新的消费方式、消费场景给陶瓷产业添了一把火,也让年轻人对中国传统的陶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部陶艺史既是一部人类文明进步史,又是一部饱含曲折变化的进化史。原始陶罐、秦砖汉瓦、精致的青花瓷等随着现代陶艺的蓬勃发展而重新焕发出生机。

640 (1).jpg

陶艺是一门古老而又现代兼超前意识的世界性综合艺术。它以陶泥,高岭土或其他矿土经烧炼后可以成型,可以在釉上釉中釉下设色描纹,装饰手段,工艺流程多种多样,千变万化。陶艺赋于“泥”与“火”的艺术是恰当不过的。

中国古代陶器的出现大约是在一万年以前,河南安阳小南海1.2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洞穴里,在吃剩的烧骨中发现了一堆烧结的土块,这是陶被发现的最早的证明。陶和食物被一起发现,也说明了陶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

一.史前时期的原始陶器

1.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先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而得名。存在的时间为公元前5000至前3000年。

仰韶文化的陶器绚丽多彩,展现了母系氏族社会从繁荣至衰落时期制陶工艺的特色。仰韶文化的陶器,用河流沉积的中砂性粘土作原料,以手工制作,主要用泥条盘筑法成型。

640.png

三足褐红彩红陶钵

口径33.4cm,白家村,7000年前,最早彩陶

640 (1).png

人面鱼纹盆

高16厘米,口径39.5厘米,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的代表作。

640 (2).png

双耳尖底陶瓶

高54厘米, 口径6.5厘米, 1972年陕西临潼县姜塞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藏。细砂红陶,是当时的汲水工具,小口,尖底,深腹,腹侧有两耳,可系绳,距今约6000年

2.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

马家窑文化制陶工艺很成熟,人们日常生活使用大量精美的陶器,彩陶占各类陶器总和的80%。陶器绝大多数是红陶,许多泥质细陶的口沿、外壁满绘花纹,有的器物内壁也绘彩。就连作炊器用的夹砂陶也有彩画,这是其他原始文化少有的现象。

640.png

3.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早期距今约四千年左右。分布范围东起渭河流域及泾水上游的马莲河谷,西至湟水流域,南及白龙江,北达内蒙古阿拉善附近。

齐家文化陶器以细泥质和夹砂质橙黄、褐红色陶居多,灰陶很少,彩陶多施于泥质红陶上,以黑彩居多,也有红彩和紫彩。但素面陶器却有显著发展,流行篮纹、绳纹、弦蓖纹、附加堆纹、划纹等纹饰,并有少量镂空工艺陶器的出现。

640 (1).png

齐家文化大耳罐

4.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5250-4150年。

640 (2).png

良渚文化黑陶盉

5.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的陶器几乎是纯色的黑陶,所以曾被称作“黑陶文化”。龙山文化黑陶的烧造技术十分成熟,陶质坚密,烧成温度很高,在实用的功能上注重造型艺术风格的形成,讲究器形各部分形与线的对比和节奏变化。

640 (3).png


©2025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818374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