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声《歌保国》传单(壹)

时间: 2017年04月08日 浏览次数: 2555

铅印,纸质。长22.7厘米,宽32厘米。国家三级文物藏品。

《歌保国》,亦名《保国歌》,系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赵声所作。赵声(1881-1911),字伯先,一字百先,江苏丹徒大港人。自幼聪慧好学,胸怀大志。17岁时考取诸生,谓亲友曰:“大丈夫当为国宣力,区区一秀才何足言。”赵声关注时代变革,善于接受新事物。维新变法期间,他倾慕康、梁才志,赞成变革新政,并常常与同窗纵谈国事,“慨大局之沉沦,恨狂澜而莫挽”。他认为:“以今日之时世,非推翻旧局,改良新政,制造新国民,不足以富强天下,以拒外侮也。”1901年初,赵声赴南京后在候补知县沈韵锵家就馆职,但是,他并不甘心“于墨汁中求生活”,不久受江南陆师学堂总办俞明震赏识而入该校就学。1903年2月,赵声东渡日本考察军政,此时他已深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表示“生平最佩服孙文”。在日期间,赵声所交皆抱革命思想者。为将革命思想付诸实践,同年归国后,赵声创办阅报茶社,开设小学堂,组织体育会,以启迪民智。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约集黄兴、赵声、胡汉民等人在槟榔屿召开秘密会议,决定在广州起义。12月3日,孙中山启程赴欧前,赵声致函孙中山云:“弟以身许国,断不能偷无味之生”,为革命成功而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赵声忧愤成疾,于同年5月17日病逝于香港雅利氏医院。1912年初,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特追赠赵声为“上将军”,以表彰其对革命作出的贡献。


©2025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794321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