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打卡无锡博物院 讲了一个富十三代的故事

时间: 2025年03月20日 浏览次数: 651

最近,马未都老师来到无锡,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逛吃”之旅。从热闹非凡的市井小巷,到风景如画的鼋头渚,马老师用他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无锡不一样的魅力,每一次分享都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在一个飘着小雨的上午,按马老师的话说,忙里偷闲,来到了无锡博物院,他说看到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一个有钱人的故事,这就是“大元处士——吴越王后裔钱裕的故事”展。

“大元处士——吴越王后裔钱裕的故事”是无锡博物院常设展,位于无锡博物院西区二层展厅,集中展出无锡钱裕墓中出士的大批文物,包括金器、银器、玉器、水晶、玛瑙、琥珀、丝绸服饰、漆器、纸币、木器和铜镜等,共计154件,并附有墓志铭,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工艺美术价值。

e37b71062613c144cb1e7d24479bf769.jpg

在全国范围内随葬文物如此丰富、年代又非常明确的元代墓葬屈指可数,无锡钱裕墓和苏州张士诚母曹氏墓堪称江南地区元墓双璧,其中出土文物为研究元代的工艺美术、生活习俗、家族文化和社会经济等方面都提供了第一手的实物资料。

3435B4AFADC40928025984AD667D296E.jpg

钱裕(1247—1320),生于南宋淳祐七年,卒于元延祐七年,经宋历元。钱裕作为吴越王钱镠的后裔,优良家风代代续传,其祖父倜傥尚义、乐善好施、持家有法,钱氏得以成名发迹,兴家立业。祖辈积累的财富,使钱裕出生朱门绣户,但他却将丰厚家资推让兄弟姐妹,凭借勤劳“力务生业”,开拓创造了舒适的生活环境。我们透过精美的出土文物,特别是一批元代手工业生产中具有代表性的金银器、丝织品等丰富的日常生活用品,可以想象钱裕夫妇对现实生活品质的追求以及他们富足安乐的一生。

展览看点一:饰品及梳妆用具

饰品和梳妆用具是人类崇尚美的物证之一, 它缘起于人类爱美意识的萌发, 并且随着人类对美的不懈追求而丰富多彩。钱裕墓出土的饰品及梳妆用具,种类丰富、造型别致、做工精细, 不仅再现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与妆扮习惯,也展现了元代梳妆用具独具特色的艺术风貌,让我们感性的了解元代“豪富”们的审美趋向和妆扮风尚。

1B8ECC1471697B9D9DF98EA39EC8366A.jpg4384710BF17A760886FABA74CB12454F.jpg

展览看点二:琳琅玉器

钱裕墓出土玉器,器型丰富,质地多样,或小巧玲珑,或古拙粗犷,或精雕细琢,或神态可掬,主要是墓主人生前所用,由此推测钱裕亦是爱玉之人。如青玉桃式杯、白玉翁仲、鱼形青玉饰、鹿形白玉饰、猴形玛瑙饰件等均堪称玉中珍品。其中一件“春水玉带扣”,更是反映北方游牧民族春蒐秋猕的射猎捺钵娱乐传统生活的艺术典型,且是目前唯一一件元代记年墓出土“春水玉”带扣。

A2C36D92D5A5AC0A015ECE6521E09078.jpg893BFB0AFFD85C14C82E69D45366EFC6.jpgC6D12F49317FF26CE53AB0A2038D1F20.jpg

展览看点三:璀璨金银

钱裕墓出土了6件金器和一大批银器,大多是钱裕夫妇生前用品,这些金银器精工细作、极尽华丽。其中的“邓万四郎”款莲生贵子纹高足金杯、“陈铺造”款貘纹海棠形金带扣,都带有商家店铺铭记,造型独特、纹饰别致、錾工精美;“陈铺造”款鎏金折枝花卉纹花瓣形银托盏,犹如盛开的牡丹,生机勃勃,有着无限的生命力,在我国出土元代银器中极富特色。

04FD039A9B513CA91F3406FFCC722383.jpgDAB2ADCDDDEE929605B09823DA50C55D.jpg

展览看点四:绫罗

钱裕墓出土丝织品共计28件,包括衣、袍、裙、裤、鞋、钱钞囊、粉扑等,质地柔软细腻,光滑亮丽,多为女性所用,反映了元代江南地区富裕家庭女性的日常服饰原貌,它们与其他出土物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元代江南地区富裕家庭的生活缩影,对研究元代江南地区社会的经济、生活以及丝织、印染、服饰加工工艺等方面均有重要价值。

68D19E18FAE4D811E0FA30CE7CAEFDE1.jpg

(图/小红书:东三旗的张土豆)

视频中马老师说的这件夹衣,要有卖的他就买一件在家里穿,要不咱文创做起来?你们觉得呢?

149471494B99398AE3D4EEFF57AA2E64.JPG


©2025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872830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