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泽如新——华绎之旧藏文物捐赠展在无锡博物院展出

时间: 2013年10月22日 浏览次数: 1881

“手泽如新——华绎之旧藏文物捐赠展”于2013年10月18日在无锡博物院隆重开幕,预计展期为两个月。

江南多望族,而华氏堪称无锡望族之首,其始祖可追溯至东晋时由常州迁居无锡惠山之麓的华豪。东晋义熙末年,华豪应征戍边殉难,子华宝奉父言,终老未婚冠。齐高帝萧道成特赐其“孝子”额,并表门闾,华宝由此被奉为无锡华氏“孝祖”。宋时华氏曾迁河南,但很快于靖康年间重归故里,落户无锡梅里隆亭(今东亭)。元明之际,华贞固一支迁往鹅湖(今荡口),置屋拓土,发展为富庶一方的大户,华氏也由此进入家族鼎盛期。由于重视家族文化教育,明清两代,华氏一共中进士36人,为无锡各家族之首。其中,除名宦华察、华允诚等外,还产生了无锡历史上的两位榜眼:明代华琪芳和清代华亦祥。科举而外,华氏家族雅好出版、收藏等文化事业。华燧“会通馆”,开我国真正意义上的铜活字印刷之先河,印刷了众多鸿篇巨制,有“一日流传千百本,何人不颂会通君”之美誉。华夏“真赏斋”,贮古物金石书画极富,其鉴别能力极高,在当时有“江东巨眼”之称。近代华氏家族于数学、医学、实业等诸多领域,均有涉猎。华蘅芳、华世芳兄弟,是我国近代数学的奠基人,近代科学事业的先行者;华秋苹,精篆刻、擅古琴、通医理,并编订了我国第一部正式刊行之琵琶曲谱;华绎之,著名实业家,在上海创办“华绎之蜜蜡公司”,有着“养蜂大王”的美称,并热心于家乡教育事业建设。

本次“手泽如新——华绎之旧藏文物捐赠展”的展品,即来自于华绎之先生旧藏。2004年,华绎之三位长期旅居海外的哲嗣——华仲厚、华叔和、华季平兄弟回乡寻根访祖。他们承袭先祖之孝名,首先慷慨出资,对华孝子祠进行了修复重建;又于2008年始与无锡博物院接触,欲将一批珍贵的家族文物资料交由家乡博物馆永久保存。无锡博物院为促成这批重要文物的捐赠,历时五载,锲而不舍,经多次协商,最终达成意向。2011年10月,无锡博物院工作人员赴台湾,取回了首批重要文物193件。2012年10月,无锡博物院再次收到华氏兄弟捐赠的17件珍贵文物。2013年4月,无锡博物院第三次接收华氏捐赠文物3件。至此,共接收华氏家族文物达213件。这些文物包括古代名家书画、碑帖拓片、古籍善本以及家族文献,其中不乏十分珍贵和罕见的重要文物。像宋惠崇华溪会禽图、元崔彦辅虎丘晴岚图等稀世珍品,充分体现了华氏雅好收藏的家族传统。而元末明初华贞固的《黄杨集》册页,为无锡荡口华氏始迁祖华贞固的亲笔手迹,集后并有祝允明、唐寅、文徵明、杨循吉、都穆、朱选、邵弥等明清名人的题跋,则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又体现出华氏家族在明清时期重要的文化地位。值得一提的是,明代著名的华太师华察,此前主要出现在文献记载中,而在此批华氏家族文物中,则不仅有2件华察的亲笔行书册页,还出现了数件与华太师相关的珍贵文物,可补史阙。又明代华世祯与文徵明、文彭父子交往密切,此次文氏父子致华世祯亲笔书信十通,即是明证。另有明代无锡籍著名书画家王问的草书、绘画作品多卷,都是精品佳构,其中有一卷王问写赠华太师的草书卷,尤具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清代华冠所画《秋林待月图》,系为乾隆之子作像,上有嵇璜、皇十一子永瑆等人题跋,亦十分珍贵。其他珍贵的文物还有很多,不一而足。这些文物的征集入藏,无疑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无锡博物院的藏品内容与质量。

由华仲厚、华叔和、华季平兄弟三人所捐赠的这批华氏家族文物,不仅具有十分珍贵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也彰显了无锡华氏家族优秀的文化传统。除了世代相传的孝名之外,华氏家族素有造福桑梓之善举义行。清代乾隆时,华进思独置义田1340亩,为族人建立义庄,受到朝廷的表彰。近代华鸿模、华绎之祖孙,大办义塾,广纳子弟,免费入学,其高风亮节,令人敬仰。华仲厚兄弟三人秉承父训,自愿将这批珍贵的家族文献资料交由无锡博物院永久收藏,也完全出自对家乡文化事业的关心,意义深远。这种优秀的家族文化传统,在今天看来尤显珍贵,值得好好学习和大力推广。

鉴于此,我们从这批捐赠的华氏家族文物中,遴选出部分精品,举办“手泽如新——华绎之旧藏文物捐赠展”,以飨观众。此后,我们还将在院内辟出专门的陈列馆,向家乡人民长期展示华氏家族的这批珍贵文物。希望读者和观众能够从中领略华氏辉煌的家族历史,体味当时无锡独特的社会风貌,感悟本埠望族长盛不衰的文化内涵。

©2024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5298696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