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梁溪风光之“湖水淡秋烟”

时间: 2021年08月23日 浏览次数: 2660

无锡,古称“梁溪”,《无锡志》(元•王仁辅)里记载有"古溪极狭,南北朝时梁大同(公元535-545年)重浚,故号梁溪,南北长三十里" 。无锡自古便是“鱼米之乡”,当然,它的经济发展基础深厚,早在明代,织布、陶瓷、制砖等手工业已经非常发达了。19世纪中期,无锡更是与九江、长沙、芜湖合称为“中国四大米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吴越文化重要组成的无锡人文底蕴十分深厚,这里有被誉为“太湖佳绝处”的鼋头渚、“江南第一山”的惠山,由国家级文化遗产鸿山墓群,还有梅园、蠡园、寄畅园等,今天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无锡博物院中所藏的梁溪好风光。

640.webp.jpg

图01 | 倪瓒《苔痕树影图》

这幅是倪瓒所画的《苔痕树影图》。倪瓒,字泰宇,别字元稹,江苏无锡人,生于元朝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是元末明初著名画家,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

这幅画为国家一级文物,也是无锡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画面中描绘的便是太湖边的山石,此幅作品笔墨淡雅,构图十分简洁。图中枯树高大坚挺,表现君子般坚贞高洁的品质;大石用侧锋,以干而带毛的渴笔作折带皴,这是倪瓒独创的皴法,表现出山石坚硬的质感。倪瓒画竹极负盛名,画上竹枝极细,似断还连,竹叶不多,清气逼人。整个画面用笔简逸,充满灵性。

看过了古人所绘的无锡,我们再来看看近现代画家所绘的梁溪风光。


640.webp (1).jpg

图02 | 钱松嵒《运河工程》

这是无锡画家钱松嵒所绘的《运河工程》。钱松喦(1899-1985),江苏宜兴人,和许多同时代出生于晚清、成长于民国的老画师一样,钱松嵒并没有进过艺术院校学习,尽管当时的新学已经兴起。江南绘画传统底蕴深厚华滋,民国时期梁溪画坛石涛、石溪之风兴盛,钱松喦至无锡求学后深受熏陶,亦开始师法古人、追摹古意,刻苦研习“二石”。

新中国成立之初,钱松嵒创作了一批表现家乡无锡的作品,这幅《运河工程》就是其中之一。此作画面远景为锡惠二山,中部绘有绵延不绝的运河大堤和密集的人群、推车,随处飘动的红旗贯穿整幅画面的各个角落。通过对这一系列人物、红旗、桅杆等元素的平面铺陈,打破了传统绘画构图的宁静感,让人感受到当年热烈、积极的氛围。


640.webp (2).jpg

图03 | 黄养辉《太湖之晨图》

这幅画是黄养辉所绘的《太湖之晨图》。黄养辉,1911年生于江苏无锡。早年受过造型艺术的严格训练,担任艺术大师徐悲鸿教授的秘书长达20年之久,成为徐悲鸿的得意弟子。悲鸿大师曾评价其“于艺卓然有所树立,开中国绘画新境界,知名当世”。画面中的舟群、绳索交错、桅杆倒卧起伏、线缠绕着面、手忙脚乱的渔民,无一不在表现视觉的艺术。


640.webp (3).jpg

图04 | 诸健秋《太湖春涛图》

这幅画是诸健秋所绘的《太湖春涛图》。诸健秋,晚清画家,擅长山水、人物,作品以宋元为宗,对元四家和吴门画派多有钻研﹔继而上溯五代,悉心临摹董源的《潇湘图》,继承创新,逐步形成了自己苍润清秀、平淡天真的艺朮风格。他所绘山水多浅绛色,运笔犀利遒劲,墨色清淡,敷彩淡雅。


640.webp (4).jpg

图05 | 蔡光甫《太湖古运河黄埠墩图轴》

这幅画是蔡光甫所绘的《无锡古运河黄埠墩图轴》。黄埠墩原为芙蓉湖中的一个小洲,相传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曾在洲上疏治过芙蓉湖,黄埠墩因此而得名。明代墩上尚有文昌阁、环翠楼、水月轩等建筑,到清康熙时,仅存佛殿一间,康熙、乾隆南巡时,曾多次到此驻跸。此后,佛殿屡毁屡修。上世纪50年代,在大运河改道工程中,佛殿被拆除。上世纪80年代,政府将南门外张元庵戏台移建于墩上,形成了目前黄埠墩的建筑格局。现如今,黄埠墩已成为无锡段运河的文化标志之一。图中的黄埠墩应当是依据拍摄于1915的老照片绘制而成,画家准确地把握了黄埠墩“在寺塘泾口,适据中流”的地理位置,表现出黄埠墩一带丛柳掩映、千帆捷驰的秀美风光。


640.webp (5).jpg

图06 | 王梦晗《西水墩》

看了大师们的画作,这里还为大家展示了一幅锡博英才青年画家――王梦晗的作品《西水墩》。西水墩,旧称窑墩,位于江苏无锡古运河与梁溪河的交汇处,四面临水,形如岛屿。在这幅画中,她将自己对运河的理解和情感融入于此,为大家展示新青年画家笔下的古运河。


©2025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833439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