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盛世华彩——清“大清乾隆年制”款霁红瓷盘赏析(壹)

时间: 2023年08月19日 浏览次数: 2502

明宣德年间,景德镇匠人烧制出了一种色泽极美、纯度极高的红釉,因其色美如朱霞,故被称作“霁红”。明晚期,这种红釉烧制技术突然失传,直至清康熙年间才复烧。而这期间,历代皇帝都致力于重现这一抹倾国之色,却始终求而不得。究竟“霁红”为何如此令人神往?本次课程以院藏文物清“大清乾隆年制”款霁红瓷盘为起点,带领大家了解铜红釉的烧制工艺及发展历史,感受“红釉精神”的传承价值。


清“大清乾隆年制”款霁红瓷盘

这件霁红釉瓷盘烧制于清代乾隆年间,现收藏在无锡博物院。其色泽殷殷如初凝之鲜血,夺目而不落艳丽、浓郁而不失润泽。釉面细腻温润,具有一定的透明度,且无龟裂纹理。整个瓷盘尽显深沉华贵之意、宝光内蕴之感,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力。

640.png

清“大清乾隆年制”款霁红瓷盘

无人不惊叹于这一抹沉寂了岁月的红色,但它的出现却历经了百年风云流转,几经断烧,虽悬千金,亦不可得。


霁红釉的前世今生

01.红日初升

湘桂铁路是广西最长的铁路干线,始建于民国26年(1937年)。2010年,这条旧线的扩能改造工程启动,它在永福县的线路上贯穿了全县城,而这里正好是永福窑古窑址群所在地,是目前广西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古代窑址群。这意味着文物的发掘工作必须立刻开展,对文物信息的提取工作也迫在眉睫。

考古工作人员不畏艰辛,夜以继日地和时间赛跑。终于,他们挖掘出了约80吨文物,其中许多是仿制耀州窑的瓷器残片,完整器很少。忽然,一抹红色映入眼帘!这是一个带有小缺口的红色瓷碗,而经专业人员整理发现,永福窑出土的铜红釉瓷器还远不止这一件。

640.jpg

宋永福窑铜红釉碗

这一抹铜红惊艳了众人,却也带来了诸多疑问。难道宋代时期,永福窑的工匠就已经掌握了烧制铜红釉的方法吗?研究人员经实验发现,这些铜绿釉、铜红釉瓷器的原料竟然是相同的。由此分析,当时的工匠原本极有可能是要烧造铜绿釉瓷器,由于没控制好铜含量和烧制温度产生窑变,意外生产出了铜红釉,并非刻意烧造。

但就算刚开始是碰巧烧出,窑工们为什么不借此机会继续研究烧制铜红釉的秘诀呢?他们除了“事出反常必有妖”的疑惑心理,更可能是因为惜命。因为烧制红釉瓷的难度极大,若官府下令让工匠去烧,烧不出就会获罪。

铜红釉烧制难度究竟有多大,以至于工匠们会退缩?

首先是原料限制。当时烧制陶瓷绝大部分都是以铁为着色剂的,而以铜为着色剂,在此之前并无先例。烧红瓷的主要原料是氧化铜,过去没有化学工艺,颜料都是天然矿物,难以提纯,稳定性也差。

其次是设备限制。烧窑需要1280度左右的高温,但古代没有测温和控温的设备,最初工匠们只能通过肉眼观察来判断。虽然后来发展出了一些辅助手段,但主要还是凭把桩师父的经验。烧窑还需要对窑内一氧化碳浓度的精确控制,而运用的调控手段也很原始:通过改变投柴数量以及空气流通的速度来实现。窑炉之内,不同的位置烧成的温度与气氛有很大的差异,因此窑工必须提前规划好烧制时瓷器的放置空间。而事实上,窑内大部分的位置都不适合放置红釉瓷,甚至于行内把适合烧红釉的位置称为“寸金地”。

因此,宋代时期,由于釉料配置不够精细准确,除了铜以外,还混杂着其他金属氧化物,因此形成红里泛紫的色调,又称“玫瑰紫”、“海棠红”、“牛肝马肺”等。因由宋代钧窑烧出,故称作钧红。钧红成品中,有时会出现红、兰、紫三色互相交错、如火如霞的绚丽画面。


参考文献:

《康熙时期高温铜红釉瓷器的分类与分析》高冉

《瓷烁丹霞——浅谈古代红釉瓷器》戴佳璐

《论明代永乐红釉瓷的釉色美》聂铭洁

《红釉瓷器考》王莉英

《广西故事公众号》广西卫视

©2025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831253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