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里的清明丨踏青去,莫负好时光
《咏廿四气诗·清明三月节》
唐丨元稹
清明来向晚,山渌正光华。
杨柳先飞絮,梧桐续放花。
鴽声知化鼠,虹影指天涯。
已识风云意,宁愁雨谷赊。
一、何谓清明
从字面上看,清明有“风清气明”之意,即天空澄明,大地开阔起来。
《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岁时百问》谓之:“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洁净、晴朗、明亮,清明由此而来,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传统节日。清明以后,万物皆显,呈现出一派生发之气、蓬勃之意。
清 明俭烟浮远岫图轴
无锡博物院藏
纵137厘米 横32厘米
二、清明由来
清明节,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又称为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唐朝以前,清明还是寒食节的一部分。《礼记·月令》记载:“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至,以迎春东郊。”可知,西周时期已有祭祀农耕的迎春习俗,这也是礼制中的一部分。
春秋时期的上巳节,俗称三月三。这天人们要结伴来水边沐浴,称为“祓(fú)禊(xì)”,意为洗濯去垢、消除不祥。
战国时期《吕氏春秋》虽已载有“春分后十五日清明”,但据《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可知,唐至德三年(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最早提出并明确规定了清明节的各种祭祀活动方式和时间。
《清明》
唐丨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一首《清明》,脍炙人口、传唱千古,使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主题内涵,成为文人挥毫泼墨的重要题材。
及至宋朝,扫墓祭祖和踏青郊游逐渐成为清明节的两大主要习俗,传承至今不辍。
三、清明三候
一候桐始华
春风拂面暖,白桐花初绽。
现代 张崇政布面油彩小巷桐花香镜框
无锡博物院藏
纵50厘米 横60厘米
二候田鼠化为鴽
清明时节,阴消阳长。喜阴的田鼠躲回洞穴,而鴽(鹌鹑)开始活跃。可见一番草长莺飞的春之胜景。
近代 杨令茀杜鹃鹌鹑图轴
无锡博物院藏
纵98.5厘米 横42厘米
三候虹始见
清明多雨,常有彩虹出现。与之相伴的,还有人们对过往的追忆以及美好春日的期待。
现代 陆金仙锡绣《纵马游春》镜片
无锡博物院藏
纵23.5厘米 横95.5厘米
四、清明习俗
清明节融合了节气与节俗,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极为丰富的节日内涵。有禁火寒食、扫墓祭祖、踏青春游、植树插柳、荡秋千、放风筝、蹴鞠等习俗活动。
近代 杨令茀桐荫仕女图轴
无锡博物院藏
纵58厘米 横23.7厘米
现代 徐风湖山植树图轴
无锡博物院藏
纵52.5厘米 横68厘米
民国秦起烈士写给母亲的信
无锡博物院藏
清明节既是饮水思源、缅怀祖先的肃穆节日,彰显了中华民族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又是亲近自然、踏青出游的春日时光,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观念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