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岩画——中华民族的远古符号(贰)

时间: 2023年04月30日 浏览次数: 1559

宁夏岩画遗址地域相对比较集中,主要绘刻在黄河两岸几个山脉的沟口与峡谷之中,共计约30余处,两万多组,其中个体图案超过五万个。这些岩画作品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党项、蒙古等民族文化长期交融的结晶,更是远古先民留给后世的珍贵遗产。

6381524773648574713580022.jpg

宁夏岩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是动物,其中有很多大型狩猎、放牧场景,以及大量的羊群、马匹图像,反映出这两类动物在创作者的生活中尤为重要,充分说明岩画创作者的生业模式与畜牧业文化息息相关。而有些动物的表现形式并不普通,例如躯干以网格状、螺旋纹、圆点等图案进行装饰,学者们普遍认为这种主观的表达除了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外,可能与崇拜、敬畏、祈求等思想的表达有关系。

大角羊.jpg

宁夏岩画中的大角羊

狩猎.jpg

狩猎画面

展现各类关于人物活动场景的岩画,也是宁夏岩画中的重要题材。例如狩猎、放牧、争战、舞蹈等。宁夏岩画中的人面像题材,更是体现了创作者复杂且诡谲的意图表达。纵览世界各地原始宗教的特征,我们从中能够发现很多普遍性的信仰习惯,如对人体骨骼的崇拜-尤其是头骨;对面具的崇拜和使用;对太阳的崇拜;对双目的崇拜;对各类图腾符号的崇拜等,这些均是“万物有灵”思想的具体呈现。而不同类型的人面像岩画,正是古代先民复杂的多神崇拜的体现。

太阳神拓片.jpg

太阳神

6381524772737150819928511.jpg

人面像

结语

宁夏岩画是古代先民杰出创造力的结晶,是重要的实物图像史料,是原始艺术的序章。宁夏岩画是中华文明史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画卷,生动又翔实地将几千年来生活于此的不同族群的迁徙互动、文化交融现象记录下来。这些精彩纷呈的图像,为我们展现了历史长河中的宁夏。作为牧业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过渡地带,在贺兰山的护卫下,在黄河的滋润中孕育出的岩画文明,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

一起走进锡博,共赏朔地恋歌。

6381403734577437146046537.jpg

参考文献

  1. 《宁夏岩画》,刘思文,《宁夏画报》2022年12月2.《从世界艺术史角度看中华共享符号的生成--以中国早期岩画为中心》,张法,季中扬_,张娜,《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2月


来源:开放部

©2025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785830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