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博物院2016年工作计划
2016年将迈入“十三五”发展规划年,博物院作为我市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在巩固现有成绩的基础上,将奋力抢抓文化发展新机遇,努力探寻创新发展新思路,找差距、补短板;重管理、抓细节;立标杆、塑品牌,着力扩大优质文化产品补给和普惠共享,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博物院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优化完善临展结构,提质增效,不断提升展览水平和影响力。
一是继续做好历史基本陈列、书画等展厅的升级改造,有效优化观展效果。二是进一步加大原创展览办展能力,采取成立策展项目组的形式,策划举办“方寸见人——上海博物馆、无锡博物院藏明清流派印特展”和“贺天健书画展”等展,力求把展览做“深”做“精”。三是在实现馆藏文物利用最大化的同时,继续做好“走近大师”、“从远古走来”、“太湖画派名家作品”三大系列主题展,举办《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古琴展》、《安徽博物院藏黄宾虹作品展》等。四是加强馆藏精展推广,计划将赴中国三峡博物馆、安徽博物院、吴江博物馆等分别推出《院藏女画家
作品展》、《院藏紫砂展》、《吴门画派作品展》等,以构建馆藏交流互通平台,提升博物院在行业内的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五是策划引进“生命奥秘”、“纸尖上的嘉年华”两个科学创意展。
二、立足阵地教育资源,保量提质,不断扩大公益文化主题活动辐射面。
继续整合院部及下属各专题馆特色教育资源,搭建宣传教育平台,突出“菜单式”文化供给,有序开展各类常规和与临展相配套的主题活动,并围绕国学教育、民俗传统、艺术鉴赏和科学普及四大板块,在拓宽丰富“公益国学堂”、“我们的节日”、“文化小使者”、“第二课堂——我在博物院上美术课”、“科普互动剧”、“科学梦工场”、“科普第二课堂”等现有七大主打品牌活动的基础上,着力激发活动创造活力,精心策划培育“西方文化之旅”“追溯历史根脉,体验传统文化”“故事家族读书会”“穿越历史隧道,探索神秘未知世界——‘考古夏令营’活动”等重点主题系列活动。同时,将继续深入践行公共文化服务“延伸一公里”,依托“传承历史传播文化——锡博进校园、进社区”“快乐科普行 畅享科技梦”绿色科普宣传系列,以流动巡展、讲座,科普活动、业务鉴定为主要形式,进一步丰富流动文化服务内容与形式,加大频次,扩大受众范围,并向弱势群体和公共文化辐射相对较弱的农村倾斜,实现文化服务供给全覆盖。此外,继续依托精品临展,
邀请行内专家举办专题讲座、开展相关主题活动,并组织市博物馆协会成员单位、博物院志愿者、服务对象等共同参加,展、讲、学相结合,提升艺术修养和文化内涵。
三、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多措并举,不断有效打造“群众满意”文化。
一是按照国家文物局文件要求,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进入扫尾阶段,力争年初完成无锡市可移动文物的全部数据审核工作,并协助做好文物普查成果展。二是加强科研动力,积极推进“院藏历代书画精品研究”“院藏革命文物研究”两大课题,完成《院藏革命文物图录》的出版工作,进一步提高行业内学术研究的竞争力。同时,为更好地提高《无锡文博》的办刊质量,扩大刊物的学术影响,将对刊物进行改革,由季刊改为年刊,并变革公开出版发行。三是坚持“金牌服务”、“星级管理”,严格执行考核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完善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与使用相结合,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工作环境,调动全院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四是继续做好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工作,建立一支既有数量又有质量的志愿者队伍。健全志愿者管理机制,引导志愿者参与博物院开放接待服务、各类社会活动策划等工作,使之成为我院接待服务体系中一支重要力量。五是根据省公安厅相关要求,完成博物院安防改造工程,并做好最后调试、试运行工
作,确保通过专家组审核验收。六是提高文创产品开发意识,通过举行座谈会、民意调查等形式,多渠道评选最具博物院特色和文化底蕴的藏品元素,开发有市场、有创意、有影响的文化产品。
四、优化线上服务技术,凸显亮点,强势推进“智慧博物院”工作进程。
为积极响应市政府和文广新局提出的“智慧无锡”“智慧文化”建设,有效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文化惠民工程落实,博物院将整合现有资源,全力打造“智慧博物院”项目。智慧博物院将以数字化博物馆为基础,从完善信息化展示、互动化服务、系统化管理出发,引入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构建充分互通互联,能够快速分析海量数据并进行智能决策辅助、智慧观众服务的智慧化管理与服务体系。为此,年内博物院将重点做好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两大平台的开发测试,对网络中心服务器、系统软件版本进行升级,完善和提升网站现有栏目内容,丰富精品文物展示手段,有前瞻性地逐步增加多媒体内容,不断增强与公众的网上互动,以满足社会公众对博物馆参观游览服务的需求和更好地适应博物馆信息化发展的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