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邦宪的皮箱(壹)
皮质。长71厘米,宽46厘米,高28厘米 。破旧。国家二级文物藏品。
秦邦宪(1907年-1946年),字则名,又名博古,江苏无锡人。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宣传家,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秦邦宪学生时期参加进步团体中国孤星社、锡社,主编《无锡评论》。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积极投身无锡等地的反帝爱国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被选派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回国后,1931年4月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书记,1931年9月起担任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负总的责任。1934年1月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秦邦宪当选为中央主要领导人。遵义会议后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兼组织部部长、南方局委员兼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主任兼《解放日报》社社长和新华通迅社社长等职。1946年4月8日,在参加国共谈判后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而遇难。
关于这只皮箱,还有一番流转经过。该皮箱的最早主人是秦邦宪,他1921年9月考入苏州省立第二工业学校预科时,就是用这只箱子来装衣物的。1925年9月,他从苏工预科毕业后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次年1月,秦邦宪由上海大学中共党组织派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宣传部工作。至此,这只皮箱一直都是随他使用。
该皮箱的第二主人是冯耕庸,他是秦邦宪在苏州上学时的同乡好友。当时,秦邦宪是苏州省立第二工业学校学生会选入苏州学生联合会的代表,而冯耕庸则是苏州萃英中学学生会选入苏州学联的代表,两人在一起开展学生运动的过程中,尤其是在五卅运动的斗争中,由于志趣相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秦邦宪还先后介绍冯耕庸加入国共合作的国民党以及锡社。秦邦宪考取上海大学后,冯耕庸因家境贫困无力继续求学而回到家乡当了一名小学教员。1926年6月,由于冯耕庸在五卅运动期间积极参加锡社的革命活动,此时无锡传出有人向时任苏浙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的大军阀孙传芳告密,指称包括秦邦宪、安剑平、冯耕庸、王启周等在内的六名锡社骨干成员为“赤党”,即将通缉拘捕。冯耕庸闻悉后,连夜逃往上海,投奔在上海的秦邦宪和安剑平。他俩当即介绍冯耕庸到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宣传部工作。由于冯耕庸出逃仓促,未带行装,于是秦邦宪就将这只皮箱送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