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为新|无锡古运河之旅(下)
时间: 2020年06月02日 浏览次数:
2745
现代蔡光甫无锡古运河黄埠墩图轴
黄埠墩原为芙蓉湖中的一个小洲,相传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曾在洲上疏治过芙蓉湖,黄埠墩因此而得名。明代墩上尚有文昌阁、环翠楼、水月轩等建筑,到清康熙时,仅存佛殿一间,康熙、乾隆南巡时,曾多次到此驻跸。此后,佛殿屡毁屡修。上世纪50年代,在大运河改道工程中,佛殿被拆除。上世纪80年代,政府将南门外张元庵戏台移建于墩上,形成了目前黄埠墩的建筑格局。现如今,黄埠墩已成为无锡段运河的文化标志之一。图中的黄埠墩应当是依据拍摄于1915的老照片绘制而成,画家准确地把握了黄埠墩“在寺塘泾口,适据中流”的地理位置,表现出黄埠墩一带丛柳掩映、千帆捷驰的秀美风光。
在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空间关系中,有“可游可居”、“移步换景”的特点,观赏者可步入画中游览。按照画家所预设的游览路线,不断地想象自己处在画面中景物的某个位置,这种切换是非常紧凑的,同一个景象既是一段欣赏的结束又是另一段欣赏的开始,山水画之"游"在视线的不断切换过程之中充分体现出来。在蔡光甫先生的画中,随着视点的切换,一会儿在山顶、一会儿在水边、一会儿在桥头……我们的视线由近至远,由画面外到画面中,最后到无穷远处,从而完成了一次奇妙的无锡古运河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