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遇“建”南隅古寺•瓦当②
瓦当——建筑符号
“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辞海》
一、岁月深处 素静如初
瓦当,是覆盖建筑檐头的筒瓦前端的遮挡,用以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在走过了峥嵘岁月的南禅寺中,就有这位“屋顶守护者”的身影。
南禅寺瓦当
(唐•莲瓣纹瓦当 无锡博物院藏)
【唐•莲瓣纹瓦当】是一件灰陶材质的全圆形器物。
「灰陶」自泥土而生,带着原始的生命力,拥有朴素而粗犷的美感,在瓦当材质中最具代表性和实用性。
「全圆形」始见于秦,而瓦当诞生之初为半圆形制。秦朝时由于大规模建筑的需要,瓦当被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因而出现了直径较小的全圆形制,起初边缘不太规则,背面略有弧度。随着制陶技术的发展,汉代瓦当在工艺上达到顶峰,此时多采用模制,因此直径开始变长,边轮也变得规整。
此外,该器物表面饰有「图案纹」,为莲瓣纹。粗犷的线条勾勒出了8瓣莲花,莲瓣之间有分隔线。中央莲房大而高起,上饰9颗莲子,周围有一道凸弦纹,尽显几何艺术。
南禅寺瓦当
(唐•人脸纹瓦当 无锡博物院藏)
【唐·人脸纹瓦当】同样是灰陶全圆形制,不同的是器物纹饰为「图像纹」,为人脸纹。运用写实的手法和浅浮雕的技艺刻画了眉、眼、鼻、面颊、口等,生动逼真。其实早期的瓦当素面居多,随着人们对建筑艺术审美水平的提升,才使得纹样于素态中生出多姿,显得古朴而沉静。
二、檐角独立 不落世俗
唐代以后,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琉璃和金属瓦当出现了,这意味着建筑工艺水平到达了新的高度。瓦当除了保护飞檐,还能明确建筑功能,成为识别身份等级的标志之一。
(明·龙纹瓦当 无锡博物院藏)
【明•龙纹瓦当】是一件琉璃瓦当器物。
「琉璃」是在泥质瓦坯上施釉烧制而成的,是规模化生产的产物,大约于唐代出现,多用于高等级建筑。如《大清会典》中对琉璃瓦的使用就有如下规定:黄琉璃瓦用于帝王宫殿、陵庙,绿琉璃瓦用于王府,青琉璃瓦用于祭祀建筑,黑紫琉璃瓦等用于帝王园林中的亭台楼榭。
(清 宝云阁雕龙纹瓦当)
【清•宝云阁雕龙纹瓦当】为铜材质,较琉璃更为华丽。
「金属」包含铸铁、黄铜和抹金三个品种,宋朝时期开始应用于皇家园林或喇嘛教建筑。灰陶虽实用,但易受风雨侵蚀,导致屋顶漏水。因此,金属瓦当应运而生。它由一系列金属瓦片覆盖屋顶,并通过特殊接缝连接而成的,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
琉璃与金属瓦当虽不占据主流市场,却也因此反显得典雅庄重,以其华贵之姿傲立于檐角,彰显不落凡尘之态。
三、方寸之间 风华万千
纵观瓦当发展史,要论精妙奇逸,还当以汉为首。瓦当从材质区分,有灰陶、琉璃、金属三种。从纹饰区分,除上述图案纹及图像纹,还有「文字纹」。文字纹便是源于瓦当艺术的巅峰之际——汉代。
(清•拓瓦当拓片轴 无锡博物院藏)
【清•拓瓦当拓片轴】所拓之物为汉代文字瓦当。字体圆顺,将线条的穿插以圆形就势,与圆形瓦当形成有机统一,给人以协调且富有韵律的观感。而“宜富当贵”、“永奉无疆”,体现的是古人期望“富足高贵、幸福长寿”的心愿。
(汉•长乐未央瓦当 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藏)
再如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汉•长乐未央瓦当】,“长乐”与“未央”是汉代的两座宫殿之名,表达了“国君以亲和力善待臣民,国得以永续”的愿景。但汉语中,“长乐未央”四字连用时有超出原意的特定指代,指的便是汉代瓦当。
汉代瓦当文字多为小篆,排列组织和谐匀称、布局讲究,于学术而言,它是研究传统建筑极为重要的史证资料;于书法而言,它证明了汉字在两千多年前已同时具备了表意及艺术欣赏的双重功能。
遗珠——余韵流长
“瓦当叠叠起,凝聚岁月痕。风雨犹未欺,承载万年春”
此一言既道出了岁月长逝,风雨无情,也道出了瓦当依旧、春色不改。南禅寺中的“屋檐守护者“同样如此,尽管“黄埃散漫风萧索”,却只做“翩翩白衣云端客”。
瓦当,是集书法、雕刻、印学等技术于一体的产物,代表了各个时期的建筑铸造技术、文化艺术水平等等。其价值是由表及里的,它不仅用雅致面貌装点着南隅古寺的亭台楼榭;也用精美纹饰刻画了古往今来的神话轶事;更用古老文字记录下金色流年间的建筑变迁。
虽立于寒处,却不畏风雨,庇佑檐下百姓俱生欢颜;
虽止于明清,却余韵流长,重现繁花似锦的时代画卷。
参考文献:
《以文兴商 以特兴市——南禅寺文化商城开发建设的思考》许卫国
《略谈明清瓦当类型与图案》吕慧媛 李静
《浅析汉代文字瓦当工艺之美》陈晟
《圆: 汉代文字瓦当的审美意味》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