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成长漫游 :衣“冠”楚楚——探寻古冠之美①
古装剧很多人都看过,粗看上去各种场景下角色穿戴的服饰都大同小异,其实大!不!同!为什么有些剧会被赞“良心剧组”?除了画面精致,服化道也是非常考究的。“头乃人之元”,可见头部的重要性,中国作为衣冠王国,不同场合戴不同的冠、罩、帽,都是极为讲究的。
01.新石器时代
关于头冠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的新石器时代。由于南北方风俗习惯的差异,这一时期的头冠,演变出了不同的样式。
玉梯形冠饰 良渚文化
北方的头冠,多为玉质,呈筒状,是古人以冠的形式用来礼天祭地的一种法器。在距今5000-6000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高级别的墓葬中,就曾发现一些放置于墓主人头部的马蹄形状的筒形玉器,部分学者认为它是墓主人的冠饰。
红山文化 马蹄形状筒形玉器
而南方的头冠,多呈扁平状,上面常饰有水波纹、羽毛等纹样。其中,饰有羽毛纹样的头冠被称为羽冠,古人认为羽毛和玉一样,都是通灵的媒介。所以,佩戴羽冠之人,多为祭祀者。
玉山形冠饰 良渚文化
除了羽冠之外,在南方的一些男性的墓葬中,还曾发现一种叫做“三叉形玉饰”的头冠。
三叉形玉冠饰
上面不仅饰有样式精美的纹样,同时还有小孔,可以用来插戴羽毛类装饰物。
新石器时期的头冠,被视为与天地通灵的饰物,代表了权力与地位。只有部分受人尊重或能够与天地神祗通灵的人,才享有戴冠的权利。
02.商周时期
早在商朝时期,男子在20岁左右需要行冠礼,这标志着他们正式成年。冠礼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冠礼的举行,意味着男子从此可以参与社会活动,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这一时期的冠,多以简单的材质制成,但已初具礼仪性。
周推翻殷商后,建立了一整套繁琐、复杂的礼仪制度,以区分等级,出现了一种只有帝王和有身份的贵族才能佩戴的头冠,被称为“冕冠”。
士阶层戴的冠称为“委貌冠”,而诸侯王则戴“旒冕”。这些冠不仅材质讲究,而且设计精美,充分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通常情况下,冕冠的形制是由冕板和圆形玉珠所组成。冕板多为长方形,前圆后方,用以象征天圆地方,戴的时候前低后高,呈前倾之势;在冕板的前沿处挂有一串串圆形玉珠,用来提醒戴冠者,对于一些小事和不该看的事情要“视而不见”。
在冕冠的两侧,还各有一条丝绳垂至耳旁,称为“纩充耳”,或简称“充耳”“塞耳”,用以塞住耳朵,提醒帝王不要轻信谗言。冕冠的冠体上还饰有“延”,前低后高,称为“前延”和“后延”,分别垂于两颊之前和之后,以覆盖发髻和耳朵。延上饰有精美的图案和纹饰,如龙纹、山纹、火纹等,以象征帝王统治天下的权力。
03.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冠帽的种类更加繁多,且不同职业和阶级的人所戴的冠帽也有所区别。如皇帝戴的“通天冠”,其顶部高耸,象征天子通天彻地的权威;而百官则戴“进贤冠”,其帽身较高,帽顶平而略向前倾,象征百官进贤纳士的职责。
《女孝经图》
老版《三国演义》剧照
此外,秦汉时期的冠帽还注重装饰,如用玉、金、银等材质制成的帽饰,不仅美观大方,而且寓意深远。这些帽饰不仅彰显了佩戴者的身份和地位,还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
04.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时期的冠帽很有特色。汉代的巾帻依然流行,但不同的是平上帻的帻后加高,体积缩小至顶,可以单戴,时称 “小冠”(隋朝以后用“平巾帻”之名)。加以笼巾,即成“笼冠”。其式样逐渐向进贤冠靠拢。
②③④就展现了平上帻到平巾帻的过渡
笼冠是南北朝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冠式之一,男女文官通用,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因以黑漆细纱制成,又称“漆纱笼冠”。此冠是从汉代的平巾帻演化而来的,冠形较小,冠顶平,后沿略高,冠体两侧有护耳垂下,结带系颏下。在小冠上罩有一个用细黑漆纱制成的网状冠罩,看上去像个纱笼罩子,“漆纱笼冠”之名由此而来。
顾恺之所绘《洛神赋》(局部)中戴漆纱笼冠的文吏
参考文献:
[1]贾玺增. 中国古代首服研究[D].东华大学,2007.
[2]黄月婷,林焱.忠静冠服制之探论[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7,No.136(01):79-85.
[3]孙机.明代的束发冠、鬏髻与头面[J].文物,2001,(7):62-83.
[4]孙机. 华夏衣冠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5]潘庆.古代冠冕的演变[J].华夏文化,1996,0(4):19-19.
图片均来自网络 权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