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暖季雾霾如何破?

时间: 2019年12月04日 浏览次数: 1324

图片30.png

11月1日-4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发生中-重度空气污染,PM2.5浓度急速上升;11月12日-15日,39个城市拉响重污染警报,PM2.5小时浓度最高达289微克/立方米;11月23日-26日,河北、山东、山西等北方多地再度陷入橙色警报……进入采暖季,重污染天气出现的频率与污染程度双双加重,雾霾接连杀下“回马枪”,公众对大气污染治理的质疑随之四起。今冬雾霾天会增多吗?重度污染预警会频繁启动吗?

防护提示替代蓝色预警

细心的市民可能已经发现,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已经发生变化,蓝色预警已经不见了,增加发布健康防护提示性信息。

10月20日,《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2018年修订)》正式发布。新修订的预案在统一重污染天气预警分级标准、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细化污染管控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细化调整。

其中,预警分级和启动条件方面,不再设立原有的蓝色预警,同时降低了橙色预警的启动条件。其中,蓝色预警改为发布健康防护提示性信息,同时橙色预警的启动“门槛”降低,取消了“且预测日均值>300微克/立方米”的启动条件,改为“预测全市空气质量指数日均值>200微克/立方米将持续3天(72小时)及以上,且未达到高级别预警条件时”启动。

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强调,为全面贯彻落实《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提高重污染天气应对能力,近期生态环境部要求各地修订应急预案。北京市在对《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2017年修订)》进行补充完善的基础上,出台了《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2018年修订)》。

根据生态环境部的指导意见,重污染天气预警统一以空气质量指数(AQI)日均值为指标,连续24小时(可以跨自然日)均值计算,以AQI大于200持续天数作为各级别预警启动的基本条件。重污染天气预警共分为黄色、橙色、红色三类预警,建议取消原有的蓝色预警,改为健康防护提示性信息。

北京市新修订的预案明确提出,依据空气质量预测结果,综合考虑空气污染程度和持续时间,将空气重污染预警分为3个级别,由轻到重依次为黄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当预测全市空气质量指数日均值大于200且将持续一天时,即发生一天重污染时,不再发布预警,改为随空气质量预报信息发布健康防护提示性信息。至此,空气重污染预警由原来的四级减少为三级,蓝色预警取消。此标准和全国的分级标准实现了统一。

此前重污染蓝色预警启动后,健康防护引导措施方面主要是倡议儿童、老年人和呼吸道、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慢性疾病患者减少户外活动,中小学、幼儿园减少户外活动;倡议性减排措施主要包括公众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减少机动车上路行驶,加大对施工工地、裸露地面、物料堆放等场所实施扬尘控制措施力度,加强道路清扫保洁等,无强制性减排要求。

将措施落实到基层“最后一公里”

记者发现,在北京市新修订的预案中,完善了应急管理体系,强调建立市、区、乡镇(街道)三级预案体系,即北京市乡镇(街道)都要按照市级预案制定应急分预案,细化分解各项应急措施,将措施落实到基层“最后一公里”。

同时,北京市相关部门要制定空气重污染预警期间停产限产企业名单和保障民生、城市正常运行、重大活动的企业和建设项目名单,并定期更新,及时报指挥部办公室备案。

新预案还进一步细化了污染管控措施。针对涉气工业企业实行“一厂一策”,即每个工业企业根据企业情况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操作方案,细化在不同预警级别下的应急减排措施、停产生产线和工艺环节,避免措施“一刀切”。

新预案提出,北京市区有关部门要加强预警期间的执法检查,特别是加大对企业停产限产、施工工地扬尘管控、渣土运输车辆遗撒、机动车限行、露天焚烧、违法使用经营性燃煤及劣质散煤等行为的执法检查力度,发现环境违法行为依法从严处罚。据介绍,北京市污染治理路径不断拓展。在减排方法上,从单一的工程减排,发展到全面的工程减排、管理减排;在管理手段上,从仅依靠行政手段发展到法制、经济、技术和行政手段综合运用;在防治策略上,从污染的末端治理发展到能源、产业结构调整等源头控制和全过程监管;在治理体系上,从政府的“单打独斗”发展到“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责、公众参与”;在治理空间上,从本地治污发展到区域协作。

此外,科技监测持续强化。集中攻关饮用水源保护、大气污染防治等难题,取得了PM2.5源解析等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加快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成大气等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重点污染源监控系统。依托高密度PM2.5监测网络,对污染高值区域精准执法,提高效能。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经验和项目,同时又讲好北京环保故事。 采暖季污染控制真的那么难吗?

污染多次反弹,已推行的治理措施效果究竟有多大?投入大量财力、精力,空气质量为何仍不尽如人意?采暖期间,污染控制真的那么难吗?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对于公众的疑问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家里孩子高烧41度,大夫让孩子打针、吃药。隔段时间再测,你发现温度降到39度了,尽管摸起来还是很烫,但你更相信温度计的测量结果,所以不会说大夫开的方子不对。同理,在判断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时,我们更应相信科学数据,而不是目测。

“其实,今冬空气污染等级已经降低,污染状况也有所减轻,空气质量正向好的方向发展。”贺克斌强调说。以近期发生的一次重污染天气为例,期间有12个城市出现重度污染,没有1例严重污染。而去年冬季在类似气象条件下,北方有40多个城市达到重度污染,34个城市出现严重污染。此外,前者持续的时间也比去年同期大大缩短。但是,大气污染治理远未达到根本转变的程度。

贺克斌解释说,只是目前仅靠肉眼感知,无法辨别“重度”与“严重”污染的区别,因此看起来污染似乎没有减轻。至少降低两个等级,我们才能真正“看到”变化。

对于为何一到采暖季,北方的空气质量就会下降的问题,贺克斌解释说,在非采暖季,工业排放作为最大污染源,对PM2.5的贡献约占45%,来自民用源的排放不到30%。一旦进入采暖季,取暖等民用排放一下就上去了,对大气污染贡献接近50%,工业源则降至30%以下。综合气象条件,大气的扩散能力平均降低30%,地上的排放总量平均增加30%,两个“30%”共同造成采暖季污染。

贺克斌最后说,若以PM2.5排放情况作为参照,他认为2013年之后已经迎来第一个治理拐点。我国PM2.5排放浓度,已由过去是欧美国家的10倍左右降至2-5倍,主要城市的PM2.5浓度也不再继续上升。但要真正消除公众对重污染天气的印象,可能要到2025年左右。


©2025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781749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