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玉镂天工——“元春水玉带扣”镂空雕学习(贰)
本期艺术课堂以博物院馆藏文物“元春水玉带扣”为例,带领大家了解文物背景以及它的四层镂雕纹饰。
“元春水玉带扣”是国家一级文物,也是我们锡博的十大宝藏之一,出土于1960年发现的钱裕墓。钱裕是五代十国吴越国国王钱镠的十三世孙,因为墓志铭上有明确纪年,所以确定它是元代的墓葬。
首先来大体上观察一下,这件玉器是什么颜色呢?
它是白玉质地的,为什么看上去会是黄色的呢?因为它被埋在地下六百余年,所以有了黄色和灰色的沁斑。因玉质优劣及陪葬时摆放位置不同,出土时玉器的吃沁程度也不同。玉质好的吃沁也较少,玉质差的沁色较多,沁色多以黄土沁为主。如“春水”玉带扣、桃式杯、鳜鱼坠等多有斑点,可能和江南地区多雨潮湿,出土时棺内早己积水有关。
镂雕相比于一般的雕刻难度大很多,所以从石料挑选、作品布局、刀具配备到雕刻程序等,都与一般的雕刻技法有所不同。镂雕的石料必须质细性纯,尤其是镂空部分,更不应有裂纹和高密度的砂格,否则容易造成断裂。由此可见“春水”玉带扣的玉材是非常优质的。
从“春水”玉带扣的结构上看,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钩”和“佩”。其中“佩””的部分长8.3厘米,宽6.7厘米,厚2.2厘米。白玉质,正面呈弧凸,背以椭圆环衬托。作品采用了很多镂空透雕的表现技法,以鹘攫天鹅为题材,镂空透雕四层纹饰,鹅雁及海东青多以高浮雕表现,背景多为卷曲的芦苇、水草及荷莲,采用穿插交错的表现形式,将其缠绕于鹅雁的脖颈,遍布于玉饰周身,前后贯穿错落,仅在物体交错间留有空隙,以此突出器物的透视感以及前后的层次感,并最终达到增强其立体感的效果。
正面镂雕荷莲以及水草作底衬,天鹅位于玉饰中心,张口展翅,脖颈极度弯曲,其脚掌呈略缩状。鹘则立于卷曲的荷叶之上,做回首造型寻觅天鹅的踪迹。
玉饰采用的多层立体镂雕技法,使其造型的前后关系鲜明。作为前景的天鹅与海东青,其体积对比较为强烈,底衬的莲荷以及水草,造型呈现弯曲状,在视觉效果上加深了玉饰的空间范围。作品整体塑造了天鹅为躲避海东青的捕捉仓皇潜入荷莲底端的景象,如同一幅惊心动魄的生死逃亡图,再现了惊心动魄的鹘琢雁场景,将天鹅逃亡时内心的恐惧、以及鹘鸟敏锐、凶猛的特格特征发挥的淋漓至尽。
“钩”的部分长7.4厘米,宽2厘米,高2.4厘米。同样也是白玉质,钩首扁而宽,以浮雕为主旋律,阴刻莲花、莲蓬为装饰,琵琶形腹上起凸镂雕荷花水草纹,背部为一桥形纽,长方形孔。
镂雕使用的工具,除一般雕刻刀具外,还需要特制的长臂凿、扒剔刀、铲底刀、钩型刀,以及小锯刺等专用刀具。由于镂雕内部景物的用空间的很大限制,只能依靠扩大入刀方向的办法来克服操作上的困难,所以镂雕的设计要求最好是多面透空。镂空雕常与其他雕刻技法结合使用,成为整件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春水”玉带扣也沿袭了上述的方式,均采用高浮雕和镂雕、浮雕想结合的技法,荷叶、水草、莲瓣都深雕凹入,翻转交搭,整个雕刻前后掩映、出入穿插、错落有致而又不是简单的分层镂雕,带有一种深层的立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