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成长漫游 :耳畔流光——古代耳饰漫谈
在古代女子的妆匣里,
耳饰宛如隐匿于
岁月深处的玲珑密语,
轻诉着不同朝代的审美意趣、
工艺水准与情感寄托。
当我们拨开历史的重重帷幔,
这些精巧绝伦的耳部装饰,
便带着往昔的绮梦与温度,
款款映入眼帘,
诉说一场绵延千年的时尚传奇。
上古萌动:质朴之始
上古时期,耳饰就已初露锋芒。那时物资尚简,耳饰造型多走质朴简约路线。新石器时代的玉玦,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它形如环而有缺,简洁又神秘。
《诗经》里“有匪君子,充耳琇莹”,说的虽是男子冠冕旁的充耳,但也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对玉石制耳部装饰的珍视。玉玦佩戴方式多样,既可以直接穿过耳孔,也可以将缺口夹于耳部,或用绳子穿系于耳部,戴法多种多样。有的单耳悬戴,透着不羁;有的双耳齐挂,稍显规整,为远古先民的面庞添了几分难以言说的灵动,是文明曙光里,对美的懵懂追求。
陶塑少女头像
夏商融合:尊仪守礼
夏商周时期的耳饰佩戴者主要是少数民族,男女都戴着。材质主要是金铜,但匈奴地区喜欢绿松石金耳坠。除此之外,瑱作为夏商周时期的礼仪用品出现,悬挂于冠冕两侧,用以提醒所戴之人以戒妄听,谨慎自重。
秦汉飞扬:雄浑气象
耳珰在秦汉风靡,贵族妇女们所佩戴的耳饰称之为“珥”,一般多用美玉制成。由于簪和珥同属一体,因此”簪珥”为其另一种称呼。它像是一颗圆润的珠子,直穿入耳垂的耳洞,尾部常会搭配垂坠装饰。
左为簪珥,右为悬珥
耳珰的材质十分丰富,大致主要有金、银、铜、玉、骨、木、琉璃、象牙、玛瑙、琥珀、水晶、大理石等。琉璃制的耳珰最为惊艳,那琉璃经能工巧匠之手,烧制成澄澈剔透模样,仿若将碧海青天凝于指尖,戴上后,女子移步间,珰随步摇,折射出大秦的雄浑壮阔与汉代的豪迈浪漫。司马迁笔下的汉宫佳人,想必也曾摇曳着这般耳珰,于未央宫的雕梁画栋下,顾盼生辉,让历史都染上几分旖旎色泽。
魏晋风流:逸趣横生
魏晋是个特立独行的时代,文人放诞,女子装扮也追崇随性自然。这一时期,少数民族风格耳饰大量涌入中原,碰撞出别样火花。
鲜卑族的金耳环,常以兽纹、枝蔓纹錾刻装饰,线条奔放洒脱,恰似当时竹林七贤不羁的灵魂。汉族女子戴上这类带着“胡风”的耳饰,弱化了礼教束缚,于曲水流觞间,尽显洒脱不羁,用耳际一抹风情,为那个时代的审美叛逆写下生动注脚。
嵌宝石金耳坠 南北朝 大同市博物馆藏
隋唐华彩:璀璨盛世
唐代处于三教合一时代,除儒教外,佛学与道教的发展大大丰富了社会群众信仰。李唐王朝相当推崇道教,希望借助道教在民间的影响力进一步巩固王朝统治,道教中倡导“全形全德”的观念,以人格与生命的自由为女性至高的美。这一时期除少数民族外,汉族人中极少有穿耳佩戴耳饰的人,人们特别注重身体的全形,不会去打耳孔进行装饰,只有耳珰更为常见。在贵族妇女中,作为簪珥的附件,不需穿耳孔,类似于瑱,是礼仪用品,提醒佩戴者要谨慎自重,不要听信谣言。
唐 镂空嵌宝石金耳坠 扬州博物馆藏
宋元温婉:典雅格调
宋朝受理学影响,审美趋于内敛淡雅。女性通常都佩戴耳环,环脚很短,符合当时的社会风气——节制。而皇后和侍奉皇后的宫女重要场合佩戴耳坠,如若行为放纵,耳坠会拍打脸部,显得粗俗无礼,故有节制行为的作用,此时戴耳饰是出于礼制的需要。
宋仁宗后坐像轴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耳饰材质以金银为主,也有少量嵌珍珠,造型小巧精致,一颗莹润珍珠,搭配银质弯钩,悬于耳垂,尽显女子温婉柔情。柳永词里的“低鬟蝉影动,私语口脂香”,那轻颤的“蝉影”说不定就有珍珠耳饰的功劳,于市井烟火、深闺庭院中,默默晕染出宋式的典雅。
在装饰图案方面,宋代则以瓜、花等植物图案为主要装饰主题,不仅是写实风格,也是吉祥的象征,宋代花形、荔枝耳饰,在当时是主流的题材。
宋 瓜叶形金耳坠 无锡博物院藏
金代也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部落性质浓厚。贵族男女都会佩戴耳饰。上层社会的男子流行丁香,造型简约,主要材质是为金嵌宝,小巧简单。
金嵌珠宝丁香 南京郊区出土 长4.3厘米
元朝疆域辽阔,耳饰融入多元民族元素,材质主要是珍珠和黄金,样式丰富,出现了“塔形葫芦环”的新样式,设计富有巧思,出现了很多复杂精巧的风蝶花果组合纹样。
元 镶琥珀银耳坠 无锡博物院藏
元代的耳饰特征是珠宝镶嵌,使元代耳饰变得华贵异常,色彩斑斓。绿松石、珊瑚点缀其间,游牧民族的豪迈与中原的细腻相融,别样风情悄然绽放。
元文宗像耳戴“一珠”耳环
明清繁丽:工艺巅峰
耳饰明代得到普及,门类齐全,特色鲜明。女子常服佩戴丁香;主流是耳环,端庄正式;明晚期耳坠才多起来,款式简洁。
明代因设银做局和内官监,金银工艺炉火纯青,专为皇家制作首饰,耳饰花样翻新,极其奢侈靡费。除了传统的锤揲工艺,发展出了累丝工艺打造的花朵耳饰,使得首饰造型更加繁复,金丝细如毫发,层层缠绕成娇艳欲滴的花朵形状,再嵌上红蓝宝、翡翠,奢华无比。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明代特别流行葫芦形耳饰,錾刻、镂空、花丝等工艺在当时达到了高峰,耳饰造型也是非常精美。
明 镶玉人物纹金耳坠 无锡博物院藏
明 葫芦形金耳坠 无锡博物院藏
清朝满族女子偏爱长款耳坠,从宫廷后妃画像可见一斑,走起路来,耳坠摇曳生姿,晃晃荡荡之间,是清宫的繁文缛节,也是满族骨子里的飒爽,随着末代王朝余晖渐黯,古代耳饰这场绚丽绮梦,也缓缓落下帷幕。
清 白玉绞丝活环配玛瑙耳坠
清 花卉纹金耳环 无锡博物院藏
古代耳饰,不只是装饰,更是一部穿在耳朵上的史书。如今,复古风盛行,设计师们重拾古人智慧,将传统耳饰元素融入现代设计,让这份古韵在新时代重生,让每个佩戴者,都能承接千年前的那份惊艳与浪漫,耳畔轻晃间,续写东方美的永恒故事 。
参考文献:
[1]石小英 范永建.浅谈穿耳习俗的形成及原因[J]文史杂志. 2018年2期,P106—P109;
[2]李芽. 宋代耳饰文化研究[J]第一届上海暨长三角设计学研究生学术论坛. 2012-10-27.
[3]袁娜. 中国古代耳饰漫谈[J]. 上美视点,2020,P101—P103;
[4]李芽.中国古代耳饰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3;
[5]包峰.耳畔的风景——中国古代耳饰文化漫谈[J].艺海.2012:203.
图片均来自网络 权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