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青铜文化系列学习——食光冉冉(壹)

时间: 2023年04月20日 浏览次数: 1606

“民以食为天”,人们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学会了烹饪“熟食”,饮食器具应运而生,到青铜时代,已有了各种各样的形制,被应用于不同的场合。在今天的微课中,我们将结合“江河辉映”展览中的食器酒器,解读它们的器型特点和功能,带领大家走进绚烂多姿的吉金世界,一睹青铜时代的饮食文化风采。

青铜食器

鼎是烹煮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也是贵族进行宴飨、祭祀时最重要的礼器之一,大体分为圆鼎(两耳三足)和方鼎(两耳四足)两种。到了周代,形成了一套严格的用鼎制度,就是根据贵族的等级,规定他所享用的鼎的数量,并以鼎为主体,配置其他食器。比如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

640.jpg

640 (1).jpg

春秋 王子午鼎 河南博物院藏

【春秋 王子午鼎】1978年河南省南阳市淅川下寺发掘出土。王子午是楚庄王的儿子,又名子庚,曾在楚国担任令尹一职,相当于后世宰相。器壁内侧铸鸟虫篆铭文14行83字,大意为“王子午铸鼎以祭先祖文王和进行盟祀,并因施行德政,所以受到楚国民众的敬重。希望子孙后代,永远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其中口沿处攀附的六条龙形怪兽附件,是迄今所知我国采用失蜡法最早铸件之一。这件铜鼎束腰收腹,显示出浓厚的楚国风格,这与楚王的癖好有关。《史记》中记载,楚灵王喜欢腰身纤细的人,而对肚大腰圆的人极为反感,楚国的朝中官员为了迎合楚灵王奇怪的癖好,都普遍进行节食减肥,并且把腰带束得紧紧的。这种追求细腰的风气刮到青铜礼器的铸造上,就形成了王子午鼎的独特风格。

簋(guǐ)

簋,它就是古人的饭碗,用来盛放煮熟的黍、稷、稻、梁等食粮。簋不仅是食器,它还是商周时期重要的青铜礼器。在商周奴隶社会,簋和鼎一样,也曾作为标志贵族等级的器物。在商周礼制中,青铜簋通常在祭祀和宴会时以偶数组合与以奇数组合的列鼎配合使用,比如,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

640 (2).jpg

西周 利簋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西周 利簋】所谓“利簋”,就是一个叫“利”的人铸造的簋。利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青铜器用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利簋采用上圆下方的形制,表示天圆地方,这是西周初期簋的典型造型。底部的32字铭文虽然很简略,却记录了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就是武王伐商的“牧野大战”,因此,也有人称它为“武王征商簋”。天文学家依据铭文,计算出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由此,古代史上这一著名的战役有了一个绝对年代,它为商周两代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据。

鬲(lì)

鬲是一种烹煮器,它烹煮的食物主要是谷物和小型动物的肉类。青铜鬲的形状一般为侈口(口沿外倾),从外形上看,鬲的结构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上部为口径方形或圆形的容器(有的上有两个耳),下部为三个中空的足。鬲重要的特征是有三个袋形腹,这种独特袋形腹完全是为了扩大受火面积,较快地煮熟食物,反映了先民的睿智和创造意识。

640.png

西周 硕父鬲 深圳博物馆藏

【西周 硕父鬲】出土于现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那一带正好是古代虢国墓地。硕父鬲的颈部内侧呈逆时针方向有铭文二十四字,大意为“虢仲的公位继承人硕父,在其为国子(国子,周代大学的贵族子弟)期间,为其妻季嬴作此铜鬲,子子孙孙世代永远保有享用这件铜鬲”。这件铜鬲对研究西周晚期及虢国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甗(yǎn)

甗是一种用来蒸食物的炊具,相当于我们今天用的蒸锅。从形制上看,甗可以看成是组合型的器物。上部为大口盆形的甑(zèng),可盛放食物。下部为鬲用于装水,鬲和甑之间还有一块带很多小眼的圆形铜片。使用时,在器物底部烧火,蒸汽通过铜片将甑内食物蒸熟。

640 (3).jpg

商后期 “妇好”青铜三联甗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商 妇好青铜三联甗】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是目前所见到的惟一的这种复合炊具。妇好是商王武丁的配偶,是商朝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这样的甗可以同时蒸煮几种食物,既提高了热能的利用效率,也增加了食物的品类和总量,为后代的一灶数眼炊具的制造打下了基础。

©2025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785313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