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手记|《小大由之——寄畅园记》
就其具有的策展维度和展出的作品来说,这不是一个学术型的展览。不过,此次展览仍然意图提出一个问题,即传统文脉的现代性转化问题——或者不如说,到底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才真正符合当代无锡的精神品味。是民俗的?仿古的?还是西方舶来的所谓前卫的?确实,这是一个无法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
程及美术馆近年来在这个问题的探索实践中不断前行,我们在做好程及先生的学术研究展的基础上,依托程及先生中西融合的理念,以有限的经费引进国内外优质资源,结合本土艺术家群体,联合策划多个主题展览,在行业内取得了一些认可和鼓励。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始终以推动无锡优质当代文化为己任,持续为无锡的艺术力量发声。在这个时间节点,我们不断思考艺术史的发展脉络,结合无锡本地的实际情况,选择了园林这一主题来策展。园林文化包罗万象,融中华文明的儒道释精神于一体,叠石、理水、亭台楼阁等元素是艺术家们经久不息的创作灵感来源,而具有五百年历史的寄畅园又是江南园林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人文情怀,既是国内外学者所热衷的研究对象,也是环境优雅的旅游胜地。在此,我们以寄畅园作为展览的题眼,激发无锡艺术家的创作热情,试图打造一个将无锡传统文脉和当代艺术相互融合的艺术展览。寄畅园作为一个人造的园林世界,既是游走观园的具体空间,也在更大尺度上,与其周围的锡山、惠山、映山湖发生着紧密互动。在园林之中,八音涧、锦汇漪、知鱼槛、七星桥等小品则小中见大,在一个有限的人造世界中,创造出一波三折的妙趣。展览命名《小大由之——寄畅园记》,正是从想象的空间、尺度中表现园林这一多元艺术形态,我们邀请艺术家寻找园林之中的各种艺术元素作为灵感,并不断发散重构,最终以空间装置、绘画、摄影、篆刻等多种媒介,以小见大,在无锡程及美术馆再现一个微缩的当代园林景观世界。展览所呈现出的作品并非对园林表象的简单摹画,而是从不同的角度、材料、形式、观念上表达自我内心世界的园林意象,呼应古代文人雅士游园观景后的题记。展览根据程及美术馆的实地展场情况分为 “时间中的园林”、“空间中的园林”和“再现中的园林”三个板块。其中,时间中的园林板块我们选择了一些能够代表时间的园林图像,让观众在记忆中回味园林曾经的气息。在前期的筹备阶段,我们整理出了寄畅园500年的完整年表,以便观者清晰的了解到寄畅古园的历史和人文印记;我们在档案中搜寻到了些许民国时期关于寄畅园的报纸旧闻以反映当时的园林概貌;我们征集并挑选了一些解放后发行的邮票、邮戳和门票,通过表面图案、绘制手法的差异、各个时期制作风格和技术的变化来承载园林的时代感;我们以《流动的时间》为题征集了一组的照片,内容为游客在寄畅园各处景点所拍摄的旅游纪念照,每组照片两两对照,分别为曾经的游园影像和如今在园林同一位置摆拍的照片,这些照片记录着园林与人的共同变化。
▲ 寄畅园年表
▲ 寄畅园邮票、邮戳、门票、旧闻
再现中的园林板块里艺术家以多元的艺术表现形式再现园林,思考与探讨园林精神与当代生活的关系与距离。陈行晔的版画《旧日秋文》将寄畅园的主景知鱼槛置于书本页面中,细腻的景致刻绘与黑白复古的色调体现着艺术家精巧的构思;梁元长期以水墨技法表现园林意境,作品《夏至》、《夏风》将中国画的诗意传统融入个人的创新技法和构图之中;王俊的作品《景物四时》以大画幅黑白胶片拍摄寄畅园的细节,将诗意的情感融入多层的灰阶变化之中,表现园林的安详与平静;钱海峰经常游走于园林的日常之中,作品《游园——寄畅》关注园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动态和表情,记录着有趣的瞬间;顾大可的《寄畅园二十八景》将寄畅园的著名景点的诗文与图像篆刻在印石之上,并将图文制作成一架画屏,试图突破传统篆刻艺术的思维惯性;冼东文的园林系列水彩作品《园影》静谧清雅,对于园林的日常绘画记录已经成为他的生活调节器。
▲ 陈行晔 《旧日秋文》 水印木刻
▲ 王俊 《景物四时》 摄影
▲ 顾大可 《寄畅园二十八景》 篆刻画屏
空间中的园林板块里,艺术家从各自擅长的材料媒介出发,创作富于想象的作品,以特殊的视角阐释园林物理空间和图像空间中的多样变化。史金淞长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形象符号,以宏伟的尺度和特殊的材质赋予作品深邃的历史基调和抽象表达,此次展出的装置作品《脱胎换骨》体现了艺术家对生命、自然、永恒等问题的思考;刘昊以金属铜片模拟太湖石的形态分布在展厅内,形成一组当代叠石意象的装置;戈子馀的作品强调平面肌理的重塑,这次展出的作品《倒影》以水波纹为元素,看似平面的作品却蕴含着机器般雕琢的痕迹;张小黎的《临沈周水墨山水图卷》用乐高玩具的表现形式替代了明清绘画中的笔墨皴法来绘制山水园林图卷,形成颇具天真趣味的视觉效果;王长明长期实践中国传统山水与当代生活元素的结合,在新作《折叠山水》中加入了版画、折纸等综合材料技法,尝试中西艺术语言上的融合和二维平面的视觉突破;王建荣长期研究抽象表达,《点……点点》这组作品以水溶性的丙烯颜料在画布上塑造抽象的水迹,代表着植物的鲜艳色彩,抽象的音符形成了自我的园林感受,看似随意的泼洒却蕴含着艺术家刻意的画面经营;萧文亮近期的创作《银盐——园》逐渐将水墨园林图与雕塑相结合,展现个人对园林精神的理解和创造;章岁青的《都市梦魇》将各种具象的形态如超现实主义般融合在一起吗,并绘制出复杂的构图,作品体现出艺术家对当今快节凑的现代生活的反思;王有为擅长在生宣纸上绘画太湖石,系列作品《石语》中的湖石形态各异,蕴含生机;葛强的《龙文》以综合材料进行创作,此次展出的作品以书法为创作元素,进行了多层处理,形成特殊的表面肌理;李锦涛、王凌凌、刘圣芳合作的《廊》以自然材料在美术馆楼梯处搭建一个临时的廊,插入墙体的竹竿和挂在廊上的竹片、麻绳相互缠绕,形成一个具有原始气息的观景长廊。
▲ 史金淞 《脱胎换骨》
▲ 刘昊 《八音》
▲ 李锦涛、王凌凌、刘圣芳 《廊》
在展览配套的系列活动中,我们策划的主题沙龙活动将以“不止是寄畅园写生展“为讨论话题,邀请学者与艺术家汇聚程及美术馆报告厅进行交流。“不止是寄畅园写生展”不仅代表一种展览的方式,同样体现一种艺术态度,即艺术符合时代轨迹,艺术融入当代生活,我们希望大家共同参与和探讨,将无锡园林文化与当代艺术的融合实践不断延续;著名的无锡文化学者金石声即将为大家带来精彩的讲座《品读寄畅园五百春》讲述寄畅园的前世今生,带您了解寄畅园的五百年历史,品味寄畅园的文化精神,为艺术创作者和爱好者提供更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创作参考信息。参展艺术家代表顾大可将围绕寄畅园的文与景进行现场篆刻教学;杨丹将带来寄畅园少儿水墨写生教学课。
至此,一场丰富而有趣的园林主题的展览在新年之际拉开帷幕。我们期待通过此次展览,能够律动新时代无锡的艺术脉搏,助力无锡高品位、前瞻性的文化旅游城市建设。如今,我们都生活在快节奏的当代社会之中,往昔幽静的园林生活虽已渐行渐远,但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追求宁静致远的平和之心永存,这正是展览《小大由之——寄畅园记》力求表达的中国园林精神的内核与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