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上乾坤——翡翠篇

时间: 2022年03月09日 浏览次数: 3830

唐代诗人陈子昂的《感遇诗》有云:“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众所周知,翡翠是现今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名贵玉石,由于其矿藏量稀少愈发珍贵,而唐诗中所描述的“翡翠”显然是种动物而非石头,在千百年的历史演变中,“翡翠”之所指有何变化?我们熟悉的宝石翡翠又是何时出现的呢?近期,我院以“指上乾坤”为名,举办了清代翡翠扳指特展,借此展览,小编简单地为大家介绍一下“翡翠”的发展。

640 (10).jpg

清人对翡翠的鉴赏主要取决于“色”,现今人们重视的“水”与“地”的概念尚未出现。根据清代翡翠鉴赏家唐荣祚在《玉说》中的标准,我院的这件翡翠翠色纯净,能够符合《玉说》对“宝贵翠”的标准。(即符合绿色正绿;不油不干;无斑无绺;体质苍润;色相沉着五项指标。)翡翠进入中国的时间一直有争议,这与“翡翠”这一词语在各个时期所指代的对象不统一有一定的关系。清代地质学家章鸿钊在《石雅》中所提出的“翡翠本鸟名,然汉时似亦有指玉者”。从《说文解字》中也可知“翡翠”原本是生活在热带地区的翠鸟的名字。

640 (1).png

《清宫鸟谱》翠鸟

章鸿钊例举了汉代大文学家班固的《西都赋》、张衡的《西京赋》都有的“翡翠火齐”之语,“火齐”是一种宝石,那么与“火齐”相提并论的“翡翠”必然是指的宝石,而不是其本意的翠鸟。章鸿钊又提出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在《归田录》中的描述最为耐人寻味。《归田录》卷二记载:“余家有一玉罂,形制甚古而精巧,始得之梅圣俞,以为碧玉。……曰:‘此宝器也,谓之翡翠。’……其后,予偶以金环于罂腹信手磨之,金屑纷纷而落,如砚中磨墨,始知翡翠之能屑金也。”欧阳修很肯定地说他拥有一个翡翠玉瓶,这段记录颇有说服力,但结合现有考古实物,宋代的翡翠尚未有发现。

笔者认为,北宋所说的“翡翠”并不是今日的缅甸硬玉。美国学者劳费尔所著《中国伊朗编》中提到“翡翠”就是佛经中的“摩罗伽陀”,梵语作marakata,意为“绿色宝”,一直到了明代,“摩罗伽陀”被译为我们熟悉的“祖母绿”,这是波斯语zumurrud的音译。唐代时,“翡翠”作为宝石的名称或许是为了翻译佛经的外来物品,其来源于波斯语fīrūzaj(绿松石)的音译,用作翻译今日之“祖母绿”宝石。故而宋代乃至更早的时期,我国是否已有缅甸硬玉尚待更多实证。目前比较普遍的观点是我国的翡翠源于缅甸,缅甸于元代开始开采翡翠矿,而真正能够达到宝石级别的翡翠于明代开始传入国内。当时翡翠由缅甸流入云南一带时,为区别于国产玉石(流通过程中又称“翠玉”)故称“非翠”,取并非中国翠玉之意,或因玉色青翠似翠鸟,逐渐得名“翡翠”。

清初时,初来乍到的翡翠并没有打开销路。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写道:“盖物之轻重,各以其时之时尚无定滩也……云南翡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不过如蓝田乾黄,强名以玉耳,今则为珍玩,价远出真玉上矣。”可见翡翠起初无人问津,到了清代中期突然身价暴涨。这种审美的转变实际上反映了清朝的经济水平和满汉文化的融合。好比瓷器,在元代之前,文人对瓷器的审美可以说是玉石审美的延伸,追求温润之美,而蒙古人治下的元朝打破了这种传统,将青花瓷推广了起来。翡翠有着和田玉不具备的闪耀光泽,大约在有清一朝才能得人青睐。在翡翠一姐慈禧太后的带动之下,翡翠的影响力一时无两,时至今日依然热度不减,大街小巷都可见佩戴着翡翠饰品的男女老少。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现代社会对翡翠的审美和定级标准越发专业化。杨伯达老先生从工艺美术的角度,分“色、水、种、地、厂口、性、绺”等多个标准对翡翠分析鉴赏;2009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发布《翡翠分级》,用地质学标准定义了何为翡翠。如此多的规范化标准又反映了翡翠市场的火热,翡翠不仅是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孕育着玉文化更加灿烂的明天。

本期“翡翠”知识小科普就是这些内容,我们下期再见。

©2025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789884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