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军毯(贰)

时间: 2017年08月24日 浏览次数: 2263

“锡流”的这次行程,被著名女作家、当年的亲身经历者菡子(原名罗函子)称为一次“小小的长征”,这是一个非常贴切的概括。毛泽东同志曾把红军的长征比作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那么这三个比喻也正可以用来说明“锡流”。

“锡流”也是一份宣言书。它向人们宣示:参加“锡流”的无锡、溧阳等爱国青年,是一批为了祖国、为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而不畏任何艰难险阻的优秀儿女。“锡流”中不乏家境优裕的大地主、大资本家的子女,有许多本人已是小学校长、教员,也还有已成名的学者,但在国家存亡危急之秋,他们毅然抛家别亲、离乡背井,踏上前程难卜的征途,远赴他乡去寻找党组织,寻找党领导的抗日队伍,寻求救国救民之道。他(她)们一路长途跋涉,或则徒步前进,或则背纤逆行,脚磨出了泡,肩磨出了茧。白天三餐难继,常以山芋、萝卜充饥。晚上借宿空屋破庙,薄被难以御寒。身上长出虱子,却戏称为“光荣虫”。足伤难于行走,仍坚持于“烂脚队”。种种磨难,不以为苦,反以为乐,充分体现了爱国青年的豪情壮志。

“锡流”也是一支宣传队。不论是徒步行进中的宿营地,还是乘船时的停靠码头,他们所到之处,都随即刷标语,作演讲,为周围的群众、难民,甚至是国民党军队的士兵教唱抗日歌曲,演出《三江好》、《放下你的鞭子》等救亡剧目,广泛宣传抗日救国、人人有责的道理,为宣传发动民众抗日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锡流”也是一部播种机。它在沿途的群众、难民、甚至是国民党军队的士兵中,播下了动员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点点火种。或许这在当时只是一些微弱的星星之火,但正是全国各地无数这样的星星之火,最终燃成了焚毁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魔爪的燎原烈焰。“锡流”的成员本身也是一颗颗革命的种子,此后,他们播撒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在抗日战争和以后的解放战争急风暴雨的洗礼下,最终成长为一棵棵支撑起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伟大事业的栋梁之材!

此条军毯,是由当时的无锡各界抗敌后援会为支援抗日青年,特地发给他们的。它经历了“锡流”的伟大壮举,也是全国抗战爆发后,无锡人民同仇敌忾、誓死抗日的重要见证物。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沙陆墟十分珍爱它,携带它辗转江西、福建、安徽等地,历尽千辛万苦,新中国成立后仍珍藏着它,寄予着深厚的革命情谊,直到1981年5月才捐赠给原无锡市博物馆。


©2025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814287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