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岩画――岁月无语唯石言(贰)

时间: 2023年05月30日 浏览次数: 1604

贺兰山“人面”岩画图像类型多样,蕴含多种文化因素。根据贺兰山“人面”岩画的多样化类型,将贺兰山“人面”岩画图像划分为六种类型。

Ⅰ型图像:为以同心圆或者重圈形为眼睛的双目“人面”岩画,分为无轮廓形与有轮廓形。(如图1)

7.jpg

图1

无轮廓双目“人面”岩画中,分为有连线双目、有竖线,类似睫毛双目、刻画鼻孔及牙齿双目岩画,有轮廓双目“人面”岩画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为不规则长方形轮廓,双目为旋涡状,旋涡线向下左右延伸表现口鼻部位;另一种头顶部有角饰或者芒线,多数学者认为此类图像可能与太阳崇拜有关系。Ⅱ型图像:呈现为不规则外轮廓形,轮廓外为花瓣形,花瓣为全包围或半包围,少量外轮廓无花瓣包围。眼睛多为椭圆形,部分图像的脸颊部位有齿状装饰,嘴巴部位刻画独特,多表现为咧嘴呲牙状,部分图像有角或耳朵。这一类图像既有“人面”因素,也包含兽面成分。(如图2)

8.jpg

图2

Ⅲ型图像:外轮廓为梭形,眼睛为圆圈形或弧线形,头顶部位戴有尖顶形冠状物或尖顶帽饰,大多图像的帽饰中央有一根垂直竖立的直线,少量图像的帽饰顶部为树杈状。(如图3)

9.jpg

图3

Ⅳ型图像:眼睛呈X形,外轮廓为方形或圆形,多数图像头顶部位有角饰、羽饰,头部两侧刻画有下垂的发辫,少量图像无角饰、羽饰,极少量图像既无发辫也无羽饰与角饰。(如图4)

10.jpg

图4

Ⅴ型图像:特征为Y形五官,呈现形式为连鼻眉毛或连弧眼,其外轮廓主要为圆形。大多数图像头戴羽饰,头部两侧刻有下垂发辫,发辫对称,部分图像无羽饰或发辫,少量图像既无羽饰也无发辫。(如图5)

11.jpg

图5

Ⅵ型图像:特征为简化的人脸形,部分图像五官非常简洁,使用圆点构成眼睛与嘴巴的形状,有的图像五官俱全,刻画出眉毛,少量刻画出耳朵。Ⅵ型图像中,部分图像年代较早,属于早期图像,部分图像年代较晚,属于晚期图像,两者年代相差较大。(如图6)

12.jpg

图6

贺兰山是拥有全部核心造型元素、母题成分最为杂糅、且包含其他地域人面内涵因素的分布地。


结语

岩画是一种石刻文化,人类祖先以石器作为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石刻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它是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现象,是人类先民们给后人的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些精彩纷呈的图像,为我们记录了远古人类3000~10000年前放牧、狩猎、祭祀、征战、娱舞等生产生活场景,成为研究远古人类文化史、原始艺术史的文化宝库。顺着这个多彩的岩画万花筒,可以窥见古代游牧人一幕幕富有生气的社会生活,唤起对人类一致性的认识,理解人类的发展历史。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宁夏岩画,走进朔地恋歌。


参考文献:

[1]苟爱萍:《贺兰山人面岩画的图像学研究》

[2]苟爱萍:《论“人面”岩画的起源与传播》

[3]孙晓勇:《西辽河流域人面岩画研究》


来源:开放部

©2025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781512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