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文人盛宴——“西园雅集”的故事(贰)
5.说经
圆通法师坐在蒲团上讲经,刘泾在旁边聆听。宋代佛教禅宗大兴,影响渗透于文学艺术及思想,文人士大夫也或多或少地受此思想影响。文士与禅僧的交往,除了在这幅图中可见,在宋人笔记中多有涉及,苏轼的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便出自其为僧人惠崇《春江晚景》图所题之诗。
圆通法师坐在蒲团上讲经,刘泾在旁边聆听
6.拨阮
陈碧虚道长正在弹阮,秦观在一旁欣赏。阮是一种汉族传统乐器,形似现在的月琴。拨阮的人是陈景元,号碧虚子,精于校勘,博古通今,是北宋著名的道士。他曾受邀在京师讲解《道德》、《南华》二经,引为一时之盛。他也因此交游公卿大夫,被奉为雅集的座上之宾。
陈碧虚道长正在弹阮,秦观在一旁欣赏
碧虚抚琴
一旁的秦观是北宋婉约派词人,他善诗赋策论,年少时与苏轼在徐州初次见面,两人一见如故,苏轼将秦观推荐给许多好友,还将其推荐于朝廷,在仕途上一直帮助他鼓励他,后秦观官至太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
秦观(1049-1100)
打开艺术的画册,很多画家都曾以“西园雅集”为创作母题,把这一流传千古的文人盛宴再现于画卷之上。据文献记载,南宋赵伯驹、刘松年等人都曾画过《西园雅集图》,但这些宋人作品都已不复存在,现今唯一幸存的一幅宋人画《西园雅集图》是出自马远之手。
宋 马远 《西园雅集图》局部 现藏于美国纳尔逊博物馆
到了元代,钱选也临李公麟《西园雅集图》,赵孟頫也传作有《西园雅集图》,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则藏有传为赵氏所作的《西园雅集图》。
元 赵孟頫《西园雅集图》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发展至明代,由于文人雅集的盛行,《西园雅集图》为人所钟爱,特别是在明代中叶雅集之风大盛于苏州,而且很多收藏者也钟爱以文人雅集为题材的画。据文献记载,仇英、唐寅都画有这种画作,另外还有明代李士达、陈洪缓,清代石涛等都有《西园雅集图》传世。传世画作大都依据于米莆《西园雅集图记》而作的,人物的形象与处境有着特定的图式,基本无所出入。
明 仇英《西园雅集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唐寅《西园雅集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李士达《西园雅集图卷》
苏州博物馆藏
清 石涛 《西园雅集图卷》
上海博物馆藏
不仅如此,一些书法家则有《西园雅集图记》行世,如张瑞图、朱耷等。到了近代,画家墨客依然热衷于西园题材,如张大千的《西园雅集图》等。
清 八大山人行书《西园雅集图记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近代 张大千 《西园雅集图》
同时,人们对于西园雅集主题的创作,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纸媒书画。牙雕、扇面、笔筒、屏风甚至鼻烟壶上常常也能够看到西园雅集的盛景。与生活日常用品的结合,让西园雅集走近了普通生活,但却丝毫不减其高雅的韵致。精湛的工艺配合上雅集的脱俗之气,完美地提升了艺术作品的风格与品位。创作出的工艺品既有贴近生活的实用性,又能在日常生活的不经意间引发人们对西园雅集追忆向往的情思。
乾隆款碧玉西园雅集图笔筒
冯宁 西园雅集图扇页
“西园雅集”这次场千载难逢的文化艺术盛会是否是真实存在的呢?学术界一直对此次雅集,特别是对传为李公麟所作的《西园雅集图》和米芾为此图所作的《西园雅集图记》的真伪存在着很大的争论与分歧。美国学者梁庄爱伦女士认为“西园雅集”是十一世纪以后创造出来的,并非一个确实的历史事件。衣若芬教授则根据史料推测《西园雅集图记》并非米芾所做,而是后人的伪作。但无论“西园雅集”是真实历史事件或者全为虚构,都不影响后人对它的向往。后世文人群体的创作者们的潜意识中更把“西园”创作成一处文人可以“逃避”、“抒怀”、“精神栖息”的避风港。西园雅集之所以不断地被后世文人、画家、画工重复模仿、诠释,是因为人们对宋朝文人士大夫风采、精神、格调的向往,也可以看做一种怀古的情怀。
参考文献:
(1)裴丽曼《西园雅集研究》
(2)孙真真《明代中后期“西园雅集”题材流行原因探析》
(3)宰其弘《苏轼和他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