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看大展”“国宝天团”之南京博物院

时间: 2025年02月18日 浏览次数: 1344

江、河、湖、海,

水为脉,文为魂。

江苏,在源远水脉中涤新耀目,

在浩瀚文脉中千年流芳。

器物无声,观其有魂,

物,是水韵江苏的精神承载,

也是苏韵流芳的历史见证,

从“数字”中“见物”,

让文物“活”起来。

“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 以“见物、见展、见证、见面”四大板块,展示来自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及无锡博物院的二十余件珍贵文物,本期“见物”板块来自南京博物院,核心主题是:物华天宝。

A0DE9FBB80404A2113C9265498605FB7.png

作为江苏省博物馆“大哥”,此次大展中南京博物院出战的宝贝个个都是六边形战士,除了大伙耳熟能详的“小粉炉”——清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还有东汉初错银铜牛灯、东晋青瓷山羊水注、南朝青釉瓷唾壶、五代十国南唐拱立女陶俑、五代十国南唐持笏男陶俑、清末锡一品锅、大汶口文化彩陶钵、良渚文化玉琮等9件宝贝,其中国家等级文物就有6件。

东汉初错银铜牛灯-1.JPG

东汉初错银铜牛灯(国家一级文物)

1980年江苏邗江甘泉二号汉墓出土。铜灯分灯座、盘、罩、盖四部分,可以拆卸。座:作水牛形站立状,体肥硕,矮足,雄壮,腹空,牛首作俯视状,竖耳,瞪眼,张嘴,尾向上弯曲,背正中有一筒状圆洞,上置圆盘形带把灯盘,罩和罩盖,盘和罩均可左右移动,以调节灯光照射方向。罩由两半弧形筒状组成,外壁中部均附有圆形耳环便于左右移动,壁的正中为长方斜方格镂孔,罩盖覆碗形,顶端作弧形圆管通向牛首顶部,罩盖后侧饰有龙首,除罩外通体错银,纹饰制作精细,造型生动、设计精巧。两汉之际,作为刘邦故乡的江苏,特别是徐州和扬州两地迅速发展,经济与手工业高度繁荣,就此奠定了江苏此后的长期繁荣。这件铜牛灯正是汉人丰富的想象力与精妙绝伦的工艺结合的精品。

新石器时代彩陶钵-1.JPG

大汶口文化彩陶钵(国家二级文物)

1976年邳县四户镇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敛口,扁鼓腹,下收为小平底。腹饰白衣,绘红彩,施圆点弧线三角勾叶纹。圆点弧线三角勾叶纹是由圆点、勾叶、弧边三角组成的连续图案,是花朵纹的一种变体,由花冠、蕾、茎蔓等变化组合而成。该纹样色彩交错、线条舒展,构图复杂而有序,错落而平衡、灵活而统一。

弧线三角勾叶纹起源于河南、陕西交界处的庙底沟文化,彩陶是该文化的典型特征。弧线三角、勾叶纹在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以山东为中心的海岱地区、以环太湖为中心的长江下游等考古学文化区均有发现,反映出新石器时代晚期各考古学文化区之间的互动交流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东晋青釉山羊瓷尊-1.JPG

东晋越窑青瓷山羊形烛台( 国家二级文物)

出土地不详。山羊呈平视跪伏状,神态安详恭顺;羊角后弯且环绕双耳,羊尾微微上翘;腹部丰腴中空,后背有注入装置,口部有孔通腹部。通体施青褐釉,色泽较均匀。水注流行于三国至东晋早期的江南地区,常见与砚、书刀、砚滴等器物出土于墓葬中,应是文房用品。魏晋时期推崇文人精神,社会文学、书法创作等是文人雅士日常生活重要内容,可以从种类繁多的文房用品、造型精美的案头之物之中,窥视文人风雅、魏晋风流。

©2025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873478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