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线微课|成长漫游:寄畅园园林文化系列学习之叠石雅趣①

时间: 2024年01月01日 浏览次数: 402

无山不成景,无水不成园。水以山为面,水得山而媚;造园必有山,无山难成园;无山水可借,却也掇山叠石。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山为骨架水为血,花草为衣径为脉,亭台楼阁是器官。由此可见在传统的造园艺术中堆山叠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凡园必有山石, 离石不成园。


一、叠石溯源

1、 起源于秦汉

叠石艺术于中国古典园林史中的源头可追溯至秦汉时期。《三秦记》中记载,秦始皇在咸阳凿长池,引渭水, 在水中堆蓬莱山 ,以求神仙降临。继秦始皇之后,汉武帝又在长安凿太液池,造方丈、蓬莱、瀛洲 三座神山。然而“一池三山”并没有引来神仙的帮助,却为我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叠石艺术开辟了道路。

2、 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兴盛,对于造园的影响巨大,在掇山叠石的置景手法上,一般采纳国画中的高远法和深远法进行设计。北魏时期, 人们开始在园林中使用石材营造假山。南北朝时,开始出现了孤置石,假山叠石艺术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

3、发展于唐宋时期

唐朝的造园发展在整个历史上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开始 出现“假山”一词,来形容园林中的叠石。到了宋代,运用天然石 料堆叠假山成为潮流,并出现了专门叠石的工匠。由此,叠石艺术在宋代发展到高潮。

4、成熟于明清时期

明清造园的规模、技术、艺术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成为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 园林理论专著——《园冶》问世,并出现了一大批造诣高深、巧于用石的叠石造园名家。此时堆叠假山之风盛行,更是达到了“无石不园”的地步。


二、掇山叠石

文震亨《长物志》中所写:“石令人古,水令人远。”无园不石,无石不园。古人在造园时,给堆假山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掇山”。所谓掇山是用自然山石,掇叠成假山的工艺过程。而掇山叠石的第一步便是选石。

1、石之类别

石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是一类特殊的物什,又是一种别致的意境。在江南园林中,太湖石、昆石、灵璧石和英石被称为四大名石。

【太湖石】:盛产于太湖而得名。有水、旱两种,在水中者为贵。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通灵剔透,最能体现“皱、漏、瘦、透”之美。

【昆石】:产于江苏昆山市玉峰山,天然多窍,色白如雪,石上常可见晶莹剔透的小晶簇,似雪花点缀,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灵璧石】:“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如玉。”它产于安徽灵璧县,形状瘦、皱、透、漏、丑、悬,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英石】:产自广东英德市,轮廓变化大,石表褶皱深密,是山石中“皱”表现最为突出的一种。石体一般正反面区别较明显,正面凹凸多变,背面平坦无奇。

a.jpg

b.jpg

c.jpg

d.jpg

2、石之技艺

叠山之术,无法定制。虽为人作,宛自天开。山石之间的互相结合的形式称为叠山技法,并以单字诀的形式流传至今。分别为叠、盖、扣、卡、挂、撑、刹、悬。

e.jpg

f.jpg

3、石之布局

一石代山,一勺代水,以小观大,蕴含天地。掇山叠石中的置石布局,就是通过石块的堆砌、组合、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

【特置】也称“立峰”,以突出石本身的造型特点纹理质感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意境。

【对置】为互相对着放置的山石,已形成对境,在意境上相互呼应,即统一又富于变化,以达到均衡。

【散置】将数个山石组成石群置于园林中。山石高低错落,前后左右与之呼应,体现出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成”的特点。


参考文献:

张运兴 《中国古典园林之石艺术》

端木山 《江南私家园林假山研究》

庄树渊 《园林置石选石及布局的初探》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24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783327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