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修补时光——古籍修复学习(贰)
05粘连
古籍书叶因为受潮、霉蚀等原因造成粘接,轻则几叶粘连,严重的整册书粘在一起,形成“书砖”。
06糟朽
时间的推移能使纸张的化学结构发生严重降解,导致纸张结构疏松,机械强度大幅度降低。具体表现为古籍的书口断裂,书页破碎掉渣,甚至一触即碎。
07炭化
炭化往往出现在被火烬过的古籍,因火烧等原因导致纸张的纤维素完全降解,在书叶上留下程度不等的炭化痕迹。
在全面了解古籍状况,找到他的“病灶”所在之后,古籍修复师们需要为古籍“建病历”,也就是建立修复档案。古籍在开始修复之前,需要拍摄每一页书叶的破损情况,建立图像和文字档案,再根据破损情况设计修复方案,然后进行脱酸、臭氧除虫等预处理。
修复初始,需要先将古籍分解,才能逐叶修补。这一步骤也被称之为“拆书”。修复师们会用针锥、起子将古籍按叶分开。
遇到粘连的“书砖”,要使用“干揭”、“湿揭”、“蒸揭”等手法将粘连页分开。拆书的同时也需要为每一叶古籍编号,否则书籍顺序会被打乱。
将书叶成功拆开之后,修复的核心步骤——补破就开始了。补破的用纸非常讲究,必须是古法制造的手工纸。古籍修复讲求“修旧如旧”,因此选配的纸张通常要与待修的古籍材质、帘纹相同、颜色相仿,有时需要用到有一定收藏年份的旧纸。如果遇材质特殊或带有颜色的纸张,还需要自行调配纸浆或为纸张染色。纸张染色的材料也必须是纯天然的,通常会选择栗子壳和橡树子,经过泡煮后,滤出颜色,用来染纸。
补破所使用的浆糊同样十分讲究,必须用去筋的小麦淀粉手工调制,“打浆糊”是每一名古籍修复师必须要熟练掌握的基本功。开始补洞时,用沾上浆糊的毛笔在破洞周围2-3毫米处均匀涂刷,将补纸快速粘在其上填补破洞。然后用镊子将多余的补纸揭去。
补破完成后,就进入到古籍复原阶段。先在书叶上喷水,放在吸水纸内压平,等书叶干燥平整之后,再拿出来折页、修剪书叶边缘上多余的补纸。修整完以后,还需要将所有书叶放入压书机再次进行压平处理。最后按照原来的装帧形式重新装订成册,粘上封面和签条。一本原本残破的古籍由此焕发新生。
修复的过程看似简单,但浆糊的稀稠程度、补纸的厚薄、压平时喷洒水雾的均匀程度、压书的力度……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古籍最后的修复效果。指间的毫厘之差,影响着流转千年的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