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微课|成长漫游 :遇“建”南隅古寺•脊兽①

时间: 2024年07月03日 浏览次数: 2202

6401.jpg

180Px.png

脊兽是中国古代汉族建筑屋顶的屋脊上所安放的兽件,最初是为了保护木栓和铁钉,防止漏水和生锈,对脊的连接部起固定和支撑作用。后来还发展出了装饰功能,并有严格的等级意义。形式多样的脊兽蹲踞在屋脊上,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梁思成称赞其“使本无趣笨拙的部分,变为整个建筑物最美丽的冠冕”。在今天的微课中,我们将从南隅古寺——南禅寺的脊兽出发,给大家展示各种脊兽形态,帮助大家了解脊兽的分类与历史演变,同时分析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下,建筑上脊兽数量和形式的限制。

南隅古寺——南禅寺

南禅寺,又名福圣禅院,地处无锡老城南隅,古运河畔。始建于南梁太清元年,初名护国寺,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时有“梁溪丰大刹,首惠山,次护国”的说法。因规模宏大,南朝名寺无与伦比,也被称之为”江南最胜丛林”。

南禅寺的主要建筑具有中国明清江南地区佛寺建筑的特点。寺内建筑的梁架较为简化,梁柱直接通过榫卯接合。出檐较短,飞檐弧度优美,秀气灵动。屋顶举折较陡,瓦作细节丰富,是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在南禅寺的屋脊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形状各异的小兽,依次排列,使建筑更加宏伟庄重,它们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角——脊兽。

1南禅寺.jpg

南禅寺


脊兽的分类

传统建筑脊兽按照类别可分为吻兽、走兽、套兽、望兽与垂兽等,在发挥实用性功能外,更体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古人追求意境美的艺术精神。

位置图1fb.jpg

古代官式建筑脊兽名称及位置

吻兽

传统建筑屋顶上正脊两端装饰的兽形建筑部件,两个兽型装饰以正脊对称设置,并且它的唇作大张状口吞正脊,因此吻兽也被称为正吻、吞脊兽。

清 江苏苏州狮子林鱼龙吻.jpg

清 江苏苏州狮子林鱼龙吻

走兽

雕塑在角脊上的一排动物造型的建筑构件,多做蹲踞的样子,被人们称作走兽。

皇极殿上的走兽.png

皇极殿上的走兽

在故宫建筑中脊兽的排序特别讲究秩序感,脊兽必须以骑凤仙人为首,身后是一干走兽,走兽的数目则根据各宫殿规模和等级不同有所变化,一般为一、三、五、七、九的顺序排列。等级最低的宫殿只立一个走兽,而立有九个走兽的宫殿如乾清宫、中和殿、保和殿,它们是供帝王处理政务、休息、受贺的场所。因为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极致之数,最尊贵的数字,与皇帝相关的数字多用九。而俗称金銮殿的太和殿,超越了九个这一极致,走兽依次有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足足有十个,象征着“十全十美”的美好寓意。

太和殿走兽.jpg

故宫太和殿上的走兽

这些脊兽不仅有名称,也各个有来历,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传说中的灵兽。

【骑凤仙人】 相传,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齐缗王败北后被追兵紧逼,逃到江边,危急中,遇到一只大鸟。于是,缗王骑上大鸟,渡江而去,化险为夷。古建筑上将骑凤仙人安排在首位,表示腾空飞翔并有祈愿吉祥的意思。它的作用是固定垂脊下端的第一块瓦件。

骑凤仙人.jpg

骑凤仙人

【龙】 龙的角似鹿、鳞似鱼、爪似鹰,代表至高无上的尊贵。唐宋两朝视为祥瑞的象征,明清将它象征帝王,同时具有携水镇火的意思。

【凤】 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是古代皇后的象征,它的出现预兆天下太平,人们生活幸福美满。

【狮子】 狮子作吼,群兽慑服,是镇山之王,寓意勇猛威严,在寺院中又有护法的意思,寓示佛法威力无穷。

【天马】“天马行空,独往独来”,把它的形象用在殿脊之上,有种傲视群雄,开拓疆土的气势。

【海马】 也称落龙子,象征忠勇吉祥,智慧与威德通天入海,畅达四方。

【狻猊】 能食虎豹,也是威武百兽的率从。传说它日行五百里,喜欢焰火,所以香炉上面的龙首形装饰为狻猊,有护佑平安的意思。

【狎鱼】 海中的异兽,说它能喷出水柱,寓意它能兴风作雨,灭火防火。

【獬豸】 俗称独角兽。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因为善于辨别是非曲直,力大无比,古时的法官曾戴獬豸冠,象征公正无私,又有压邪的意思。

【斗牛】 牛头兽身,身披龙鳞,是虬龙的一种,也是镇水兽,是祥瑞的动物,有镇邪、护宅的功用。

【行什】 因排行第十,故得此名。行什是一种带翅膀猴,手持金刚宝杵,传说宝杵具有降魔的功效。它有点像传说中的雷公,是防雷的象征。

在线微课|成长漫游-:遇“建”南隅古寺•脊兽fb.jpg

套兽

位于屋角的建筑构件骑凤仙人的下面,并起着保护翼角或窝角梁的兽头造型的瓦件。套兽不仅美化了建筑物的檐角,也起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使其免受雨水的侵蚀。

元 琉璃套兽 武威市博物馆藏.png

元 琉璃套兽 武威市博物馆藏

望兽

多应用在钟鼓楼、城门楼等建筑上,望兽背对正脊,头朝前方作瞭望的姿态,有高瞻远瞩、守望平安的意思。

望兽.png

望兽

垂兽

位于垂直于正脊的屋脊之上,内设铁钉或铁链,为了加固瓦件防止其向下滑落。

三彩麒麟垂兽-河南博物院藏fb.jpg

三彩麒麟垂兽 河南博物院藏


参考文献:

王颖《传统建筑脊兽造型艺术的创新设计研究》

许慧 刘汉洲《浅析中国古建筑脊饰的演变情况》

王洋《脊兽造型在书籍版式设计中的应用》

图片均来自网络

©2025 无锡博物院版权所有    @武汉数文科技技术支持 访问总计:4788823 苏ICP备102075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