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黄埠墩与无锡近代摄影
《黄埠墩与无锡近代摄影》讲座
王海宝(中国摄影文献研究者)
12月16日 14:00
摄影文献研究者王海宝从第一张黄埠墩的摄影聊起,清末开埠通商后,黄埠墩引起了西方游客的关注。一位瑞士丝绸商人阿道夫·克莱尔(Adolf Krayer,1834-1900)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来到中国,他喜好摄影,收藏了大量晚清时期的中国影像。在他的日记上记载了1868年4月28日来到无锡,恰逢雨季,乘船至湖心小岛黄埠墩上小憩。当时墩上是一座命名为“水月轩”的酒楼。
《黄埠墩》 1868年 阿道夫·克莱尔(Adolf Krayer,1834-1900)藏
阿道夫·克莱尔(左二)
《一个瑞士人眼中的晚清帝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二部分内容中王海宝重点介绍了多位无锡近代摄影先驱:
徐寿(1818—1884),字生元,号雪村,江苏无锡人,晚清著名科学家。是早期摄影专著的翻译者和摄影术的传播者。1877年翻译《色相留真》,后更名《照像略法》。后编有《照像干版汉》《照像器》。
徐寿(1818—1884)
赵鸿雪(1870-1915),名印,号补梅馆主,江苏无锡人。精通摄影与印刷术,是中国掌握照相铜锌版和珂罗版制版技术的先驱。
赵鸿雪(1870-1915)
惠山风景组照之《黄埠墩》 赵鸿雪 摄 清末(张建清藏)
吴稚晖(1865—1953),名敬恒,字稚晖。出生于江苏武进。我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编辑出版摄影画报《世界》(1907年创刊)。
吴稚晖(1865—1953)
摄影画报《世界》第二期封面
刘半农(1891—1934),原名寿彭,改名复,初字伴农,后改为半农。江苏江阴县人。是我国著名文学家、诗人、语言学家。1927年加入北京光社,是中国摄影艺术理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摄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刘半农(1891—1934)
顾淑型(1897—1968),江苏无锡人。美国纽约摄影学会会员。曾任北京艺文中学教务主任。美国纽约声光教育社主任干事。解放后任新闻摄影局研究员,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副秘书长。中国摄影学会一届至二届常务理事,学会服务部主任。中国著名社会学家、历史学家陈翰笙的妻子。
顾淑型(1897—1968)
《机器收割》 顾淑型 摄 1960年代
王劳生(1908—1961),原名王学通,笔名王劳生,英文名字Wang Lao-Sun,江苏无锡人。民国时是黑白影社社员和中国摄影学会会员,1936年夏发起成立无锡雪浪影社,并于1937年初举办“雪浪影展”。建国后1957年加入中国摄影学会。是自成一体的民国时期著名摄影家之一。
王劳生(1908—1961)
《穿林而过》 王劳生 摄 1946年
敖恩洪(1909—1989),民国时的英文名字E. H. Au,江苏无锡人。曾任上海黑白影社的执行委员,上海摄影学会理事。解放后任《人民画报》社专职摄影记者。中国摄影学会第一届至第三届理事。是中国较早从事彩色摄影(1940年代)的著名摄影家之一。
敖恩洪(1909—1989)
《油菜花》 敖恩洪 摄 1950年代
方大曾(1912-1937?),原名方德曾,笔名小芳、小方,祖籍江苏无锡,出生于北京。方大曾是1930年代牺牲于抗战前线的中国杰出的战地摄影记者。
方大曾(1912-1937?)
《芦沟桥事件》 方大曾 摄 刊于《良友》1937年130期
陈葭生(1914—2013),江苏无锡人。英国皇家机械工程师协会会员、英国皇家摄影学会ARPS会士,美国纽约摄影学会荣誉高级会士。1957年加入中国摄影学会,曾任无锡市摄影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无锡市老年摄影家协会会长等职。16岁时开始其摄影生涯,长达80多年之久。
陈葭生(1914—2013)
《锡山朝雾》陈葭生摄 入选1957年全国摄影展
吴曾乐(1923-2005年),曾用名吴熹椿,笔名榷。江苏无锡人。1946年担任中华摄影社、《大锡报》特约记者。1948年任国民党江苏省新闻处摄影记者。解放后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和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会员。
吴曾乐(1923-2005年)
1946年11月19日大锡报摄影报道